妊娠相关性乳腺癌(PABC)约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0.2%~3.8%。PABC和非妊娠相关性乳腺癌具有共同的乳腺癌生物学特性,但因妊娠、哺乳的生理改变以及诊疗措施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等因素,PABC在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具有独特性。为规范并提高PABC临床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针对PABC的诊断及治疗方案进行深入讨论,充分考虑到我国PABC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可行性,提出PABC临床诊治共识意见,旨在为国内乳腺外科医师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为进一步规范机器人辅助单孔手术在妇科领域的应用,提升其操作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本专家共识系统总结了相关技术现状、适应证和禁忌证及操作规范。近年来,随着内窥镜技术的进步,机器人辅助单孔腹腔镜手术(robot-assisted 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 R-LESS)显著提升了妇科手术在狭窄空间内的操作灵活性、精准度和术者舒适度。共识详细阐述了多臂及单臂机器人系统(如达芬奇Si/Xi/SP、国产术锐SR-ENS-600和精锋SP1000)的技术特点与临床应用,明确了包括附件手术、子宫切除术及早期恶性肿瘤手术在内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规范了术前评估、患者准备、手术步骤及并发症防治要点。最后,展望了R-LESS在人工智能辅助规划、5G远程操作、力反馈技术与规范化培训等方面的未来发展方向。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而且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各学组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并后续进行了七次修订,以期指导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精准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目标,开展综合治疗,达到预防肝转移发生、提高肝转移灶局部毁损率、延长长期生存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次修订后的2025版《指南》对以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随访、预防、MDT作用、手术等毁损治疗、新辅助和辅助治疗、综合治疗等六部分内容进行更新,强调基于基因分子分型的精准治疗,尤其推荐错配修复缺陷/微卫星高度不稳定(dMMR/MSI-H)患者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并丰富了局部治疗手段,如肝移植、钇-90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等。总体内容汇集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成果,内容详尽,可操作性强。
《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NOSES技术(结直肠癌部分)》由中国抗癌协会NOSES专业委员会和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系统阐述了结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的术式命名、适应证与禁忌证、无菌与无瘤操作规范、消化道重建及并发症防治等内容。指南详细介绍了结直肠癌NOSES的10类21种NOSES术式,覆盖结直肠各部位肿瘤,并明确了不同术式的操作要点及适用条件。《指南》强调手术团队需具备丰富的腹腔镜经验,严格把握适应证,并规范无菌与无瘤技术,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技巧及术后管理。此外,指南还总结了吻合口漏、腹腔感染等主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策略,为临床开展结直肠癌NOSES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共识围绕结肠癌的基层诊疗规范进行总结,旨在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科学、规范的诊疗指导。内容涵盖共识制定的背景、结肠癌的早期筛查、临床表现、诊断及评估方法,同时对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进行了阐述。共识强调了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在结肠癌防治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了诊疗流程及随访等管理建议,旨在提高基层结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器官切除,解剖重建"模式虽然能治愈疾病,但手术切除重要结构(如贲门、幽门、肛门)与消化道重建改变了生理解剖结构,术后并发症多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近端胃切除术后导致顽固性胃食管反流、胃大部切除术后倾倒综合征、低位直肠术后肛门功能丧失等)。针对这一模式的不足,2016年令狐恩强教授提出一种全新的理念—"治愈疾病、恢复如初",并将其命名为"超级微创手术(SMIS)"[1],为实现各种类型的SMIS,发展了四种手术通道:经自然腔道、隧道、穿刺及多腔隙通道。SMIS因创伤小、器官功能保留优势显著,被国内外权威机构认可并快速发展。基于其临床价值及推广需求,亟需制定规范化指南以指导实践。世界内镜组织超级微创委员会(SMIS Committee of World Endoscopy Organization)、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等机构牵头,联合消化内科、外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超级微创手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实践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通过系统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等9大数据库中2025年前中英文文献,纳入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及病例系列等证据,采用GRADE系统评估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高级证据:随机对照试验;低级证据:观察性研究)。推荐意见经多轮专家讨论与投票,并参照AGREE II和RIGHT标准报告。本《指南》在国际实践指南平台(PREPARE)注册(编号PREPARE-2024CN1183)。本《指南》针对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及相应的癌前病变、以及十二指肠乳头癌前病变的SMIS治疗相关的15个问题,形成了相应的推荐意见。包括三大方面:(1)定义与原则:明确SMIS需满足器官保全、整块切除、无菌操作等十大核心准则,规范命名方式(如"食管下段鳞癌经口超级微创非全层切除术"); (2)术式推荐:食管癌:早期病变及癌前病变首选SMIS非全层切除术,环周范围≥1/2者推荐SMIS隧道法非全层切除术;创面≥75%周径需联合糖皮质激素或支架预防狭窄。胃癌:T1a-T1b期及癌前病变优先选择SMIS非全层或全层切除术,结合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风险分层制定个体化方案。结直肠癌:推荐T1a-T1b期及癌前病变患者行SMIS非全层或全层切除术;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达临床缓解者,可尝试SMIS全层切除评估病理缓解。十二指肠乳头癌前病变:建议优先选择十二指肠乳头病变经口超级微创切除术,术后根据病理诊断决定是否追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随访策略;(3)术后管理:构建了基于SMIS治疗早期胃癌(EGC)的治愈度评价体系,分为SMIS-Cure A(治愈)、SMIS-Cure B(临床治愈)和SMIS-Cure C(手术再评估);并依据这一体系指导随访。结直肠癌或癌前病变术后以整块R0切除为治愈标准,按风险分层制定随访计划。本《指南》系统整合了SMIS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循证证据与专家共识,确立了以器官功能保全为核心的规范化路径,有助于推动诊疗模式从"根治优先"向"根治-功能平衡"的转变,同时为未来技术迭代和适应证拓展等提供重要参考。
本指导意见由中国食管疾病学会与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联合制定,基于现有文献和参与专家的临床经验,总结出非插管麻醉技术在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McKeown术)中的应用,旨在为有意开展该技术的医疗中心提供参考性建议。本意见系统阐述了非插管麻醉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强调患者需满足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2、心肺功能良好等条件,并排除严重合并症及气道异常情况。术前准备包括全面评估、营养支持、心肺功能锻炼及饮食调整。麻醉操作技术涵盖硬膜外麻醉、胸椎旁神经阻滞、喉罩置入等,并推荐两种麻醉方案组合以优化术中管理。手术流程详细描述了体位、切口设计及胸、腹、颈部操作要点,强调微创技术优势及自主呼吸管理。麻醉管理重点关注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喉罩移位等潜在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提出中转气管插管的明确指征。术后镇痛方案采用多模式镇痛策略以减轻疼痛并加速康复。指导意见指出,非插管麻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但需个体化管理以确保安全。随着技术发展,该技术有望进一步推动食管癌外科的微创化进程。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CRAO)是预后最差的眼科急危重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单眼急性视力下降或丧失,在未干预的自然病程中只有17.7%~20.0%的CRAO患者能恢复功能性视力。患者急性期不仅需要及时救治,更需要精准的围术期管理。在国内,尽管CRAO已被纳入《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但目前针对CRAO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尚无标准化指南。为进一步规范CRAO患者围术期管理,挽救患者视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由广东省护士协会介入护士分会、广东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联合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医疗及护理专家,执笔者依据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在充分查阅大量国内外指南及文献、借鉴并结合我国CRAO介入治疗临床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并通过专家讨论修改形成《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专家共识》,旨在规范CRAO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管理,为临床患者的诊疗和护理提供规范化、标准化及同质化的护理实践参考与指导。
儿童皮肤创面修复是临床常见问题,由于儿童皮肤表皮较薄、真皮胶原纤维排列疏松,易受损伤。若创面处理不当,易形成严重瘢痕,影响功能与美观。本共识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结合皮肤科、儿科、整形修复科、烧伤科、营养科、感染科及心理科等多领域专家经验,强调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旨在指导儿童皮肤创面的规范化诊疗,为制订全面、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以达到创面修复效果的最优化。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乳腺癌辅助免疫治疗展现出重要潜力。本共识由多学科专家组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深入讨论乳腺癌辅助免疫治疗策略并形成共识意见。共识提出免疫治疗前置可提高乳腺癌病理完全缓解率并具有远期生存获益潜力,三阴性乳腺癌及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是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的优选人群,对药物配伍及后续治疗方案给出相应对策;另外,专家组认可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表达能较好地提示新辅助免疫治疗疗效,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对三阴性乳腺癌和 HER-2阳性乳腺癌显示出初步前景,但需进一步验证。
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位居第二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免疫治疗为结直肠癌治疗带来新突破,但仅对特定分子亚型患者有效,在分子检测、影像评估、优势人群选择及治疗策略等方面存在争议,给临床医师的诊疗决策带来了困扰。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指导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临床实践,推动我国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免疫学组组织多学科专家,基于中国人群结直肠癌的疾病特点和现有的诊疗体系特色,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制定本共识。共识围绕分子检测与诊断、影像评估、围手术期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治疗等多个关键方面展开讨论,形成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从而更好地控制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呈持续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针对中晚期直肠癌患者,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新辅助放疗作为标准治疗方案。术中放射治疗(IORT)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治疗模式,通过与手术的精准配合,展现出靶区定位精确、局部控制优势显著、周围组织损伤风险低等技术特点。然而,其临床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适应证界定、技术操作规范、疗效评价体系及长期预后数据等关键问题亟待系统论证与循证支持。基于此背景,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术中放疗协作组牵头,组织多学科权威专家,系统整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经验,共同编撰完成《结直肠癌术中放疗专家共识(2025版)》。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推动该领域规范化诊疗进程和高质量发展。
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和第四位。在女性结直肠癌患者中,卵巢转移发生率日益增加,其症状隐匿、进展迅速,对于常规全身治疗敏感性欠佳,临床治疗选择存在一定争议。因此,在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的组织下,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通过多学科团队讨论对《中国结直肠癌卵巢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20版)》进行修订更新,以期指导和规范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的诊疗流程,制定精准的个体化综合诊疗目标和策略,从而提高我国结直肠肿瘤的整体诊治水平,延长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Ⅱ度烧伤是临床中常见的烧伤类型,目前多种敷料、外用药物等均可促进Ⅱ度烧伤创面愈合,其中生长因子通过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以及增强血管生成和胶原合成等,协同作用于创面愈合过程。虽然生长因子制剂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但随着新的生长因子种类和剂型的出现,相关争议也较为突出。如何选择合适的生长因子并及时有效地应用于烧伤创面治疗,是临床应用中的难题。该文汇集了烧伤及相关领域专家在生长因子用于Ⅱ度烧伤创面的使用种类、应用范围、使用时机以及瘢痕防治等方面达成的共识,旨在为生长因子在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指导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