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Loading ...

    发表年度

    Loading ...

    文献类型

    Loading ...

    期刊

    Loading ...
  • 文献
  • 视频
共找到 38013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乳腺癌肺转移术后化疗并发骨髓增生异常和Sweet综合征一例报道
    张克俭, 赵建红, 尚培中, 张克勤, 张少斌, 王铁山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471-472.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31.
    摘要 (101) HTML (38) PDF (3781 KB) (22)
  • 2.
    血清肿瘤标志物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效能研究进展
    赵晨皓, 张序东, 杨浚沫, 周何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467-470.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30.
    摘要 (44) HTML (20) PDF (2952 KB) (26)

    血清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癌(CRC)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中已展现出一定价值,但在预测患者术后远期复发方面的效能仍需深入探索。CRC术后复发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其机制主要涉及癌细胞的隐匿性转移与增殖、肿瘤微环境的改变以及免疫逃逸等,风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家族史、病理分化程度、手术方式、辅助治疗的有效性以及生活习惯等。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常用血清肿瘤标志物虽与CRC的病理特征存在显著相关性,在术后复发预测中具有一定作用,但面临手术应激反应、敏感性、特异性限制等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深度整合血清标志物、影像学和基因组学等多模态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构建和优化预测模型,以及加强跨学科合作,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有效的预后评估及诊治策略。

  • 3.
    袖状胃切除术与胃旁路术对肥胖合并T2DM的治疗效果
    陈斌雄, 谢铭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461-466.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29.
    摘要 (33) HTML (12) PDF (2964 KB) (5)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症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其发病率正呈逐步攀升趋势,并且肥胖作为诸多慢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的发生也与其关系密切,肥胖往往带来更高的糖尿病发病率,那么肥胖人群如何减轻体重就成为焦点话题。由于保守治疗拥有相应的局限性,减重手术已经成为治疗肥胖的有效手段,对2型糖尿病也有确切的疗效,然而各个术式的适用性也仍未有明确的定论。本文回顾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探讨了袖状胃切除术(SG)、Roux-en-Y胃旁路术(RYGB)、单吻合口胃旁路术(OAGB)对肥胖合并T2DM的治疗效果。经回顾发现:三种术式都可以在术后有效地减轻体重,明显改善血糖水平,但袖状胃切除术在改善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上逊于胃旁路术,所以在面对肥胖合并T2DM的患者时,胃旁路术可能是更优选择。而在胃旁路术中,OAGB因其仅有一个吻合口更受笔者推荐。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因操作简单、不改变胃肠道原有的生理解剖,且疗效确切从而成为全球范围内开展数量最多的减重术式,可能更适合轻、中度肥胖及病程较短的2型糖尿病患者。

  • 4.
    蛋黄油联合肛肠科愈创外洗方促进痔术后康复的临床观察
    王丽娜, 吕远, 孙亮, 袁强, 聂玉辉, 刘博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457-460.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28.
    摘要 (26) HTML (11) PDF (2973 KB) (3)

    目的

    研究蛋黄油联合肛肠科愈创外洗方在痔术后促进创面愈合及改善术后生活质量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接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患者75例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0例。在常规换药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高锰酸钾坐浴治疗,观察组给予蛋黄油联合肛肠科愈创外洗方治疗。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相关指标、负面情绪、生活质量进行比较。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天数、脓腐脱落天数、肛门坠胀感天数短于对照组,创面渗液评分、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负面情绪评分(SAS焦虑自评量表)低于治疗前,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F-36量表中生理功能、生活活力、总体健康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蛋黄油联合肛肠科愈创外洗方可显著促进痔术后创面的愈合,改善患者创面渗透及疼痛情况,缓解其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 5.
    改良Glisson鞘外阻断在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黎伟忠, 黎嘉历, 张映南, 莫灿荣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453-456.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27.
    摘要 (23) HTML (11) PDF (3042 KB) (1)

    目的

    分析改良Glisson鞘外阻断在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LALH)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根据术中血流阻断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Glisson鞘外解剖阻断血流,对照组采用常规Glisson鞘内解剖阻断血流。采用软件SPSS 20.0统计分析数据。围手术期指标、肝功能指标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中出血量等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中位数(四分位距)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并发症等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两组患者预后。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左肝蒂解剖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 (A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术后累积无病生存(76.7% vs. 73.3%)和累积总生存(86.7% vs. 8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0.061/0.172,P=0.873/0.678)。

    结论

    LALH术中应用改良Glisson鞘外阻断可安全、高效打开鞘外无血通路,精确快速地控制左半肝入肝血流,具有与传统Glisson鞘内解剖阻断血流相同的手术安全性和临床预后。

  • 6.
    青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曾舒昊, 康博禹, 郑高赞, 郑建勇, 丰帆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449-452.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26.
    摘要 (26) HTML (11) PDF (3184 KB) (3)

    目的

    研究青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方法

    纳入2010年12月至2020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外科行根治手术的1 551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40岁)和中年组(55-64岁)。应用SPSS27.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运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述,行独立样本t检验。运用COX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运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曲线的比较。P<0.05则表示统计学差异有意义。

    结果

    青年组患者268例(17.3%),中年组患者1 283例(82.7%);两组患者在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分期和N分期的分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年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要显著高于中年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肿瘤原发部位、T分期、N分期、术中出血以及淋巴结清扫数目是患者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5),年龄不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青年结直肠癌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的分布上与中年结直肠癌患者存在显著差异,但其预后与中年结直肠癌患者相当。

  • 7.
    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实验室检测策略及临床价值分析
    安霞, 石玉生, 宋智心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446-44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25.
    摘要 (23) HTML (11) PDF (2924 KB) (4)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CRC)早期筛查的实验室检测策略及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门头沟中医医院和门头沟区医院收治的300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及10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实验室检测数据,采用SPSS 23.0处理数据。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等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结直肠癌组粪便潜血试验(FOBT)的阳性率为85.3%,对照组为11.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CA19-9水平及PLR、NLR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粪便潜血试验(FOBT)、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全身炎症反应指标(PLR、NLR)联合检测的敏感性达92.2%,特异性达88.5%(AUC=0.933),显著优于单项检测(P<0.05)。

    结论

    实验室联合检测(FOBT+肿瘤标志物+炎症指标)可显著提升结直肠癌筛查效能。

  • 8.
    保留左结肠动脉(升支)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党立力, 张流, 周鹏, 周华友, 赵伟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442-445.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24.
    摘要 (22) HTML (11) PDF (2938 KB) (2)

    目的

    评估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升支)的疗效及对手术应激反应、肛门功能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100例行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的患者病例,依据左结肠动脉(LCA)保留情况分为A组(不保留LCA,n=50例)和B组(保留LCA,n=50例),评价组间手术一般情况、胃肠激素、应激反应、肛门功能、并发症。统计学分析先对不同组间年龄、性别等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对并发症行χ2检验,对手术一般情况、胃肠激素、应激反应、肛门功能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B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手术时间更长,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更短(P<0.05);术后,B组胃肠激素[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肛门功能更高[最大耐受容量(MTV)、高压区长度(HPZ)、肛管最大收缩压(MSP)],应激反应更低[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II(Ang II)、去甲肾上腺素(NE)],P<0.05;较之A组(16.0%)相比B组并发症发生率(4.0%)更低(P<0.05)。

    结论

    在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中保留LCA,容易延长手术时间,但是不影响淋巴结清扫,并且可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减轻应激反应及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有临床借鉴意义。

  • 9.
    基于随机生存森林的胃肠道间质瘤无复发生存期预测模型研究
    袁强, 向文瑞, 吕远, 闫璋哲, 朱含放, 陈光, 孙亮, 陈纲, 赵锁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438-44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23.
    摘要 (27) HTML (13) PDF (3167 KB)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预后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构建适用于不同治疗模式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为优化术后辅助治疗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纳入2009年5月至2019年6月确诊的250例GIST患者,采用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初筛与无复发生存期(RFS)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基于随机生存森林(RSF)算法构建预后预测模型并进行危险分层。

    结果

    在未接受术后辅助治疗组中,男性、肠道原发部位、肿瘤最大径>5cm、核分裂象计数>5/50HPF、Ki-67增殖指数升高、上皮样细胞型以及KIT基因外显子11的557/558/559密码子缺失突变与术后复发显著相关;而在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组中,仅肠道原发部位、核分裂象计数>5/50HPF、Ki-67增殖指数升高及细胞形态学特征与复发风险相关。上皮样细胞型在伊马替尼治疗组中生存结局反而优于其他细胞类型,提示该组织学亚型可能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具有潜在敏感性。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随机生存森林动态预测模型表现出良好的效能,在伊马替尼治疗组中弥补了NIH分级的不足,此外,上皮样细胞型的双刃剑特性为组织学分型指导精准治疗提供了新依据。

  • 10.
    单切口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治疗早中期胃癌的疗效观察
    杨维军, 张文文, 付凯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434-437.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22.
    摘要 (22) HTML (13) PDF (2938 KB) (1)

    目的

    探讨单切口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治疗早中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150例早中期胃癌患者资料,将86例行单切口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患者纳入单孔组,64例行传统五孔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患者纳入多孔组。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胃肠激素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等计量资料以()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单孔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多孔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多孔组、首次排气时间短于多孔组(P<0.05),但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两组患者血清胃动素(MOT)、胃泌素(GAS)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但单孔组高于多孔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7d 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单孔组术后7d SAS评分低于多孔组(P<0.05)。

    结论

    较传统多孔腹腔镜根治术,单切口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虽然手术时间较长,但术中出血少,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且不影响淋巴结清扫,可减轻患者术后焦虑程度。

  • 11.
    不同病理类型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特征及腹腔镜辅助根治术后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林炳涛, 陈君填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429-433.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21.
    摘要 (22) HTML (13) PDF (3021 KB) (2)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进展期胃癌(AGC)患者腹腔镜辅助根治术(LAG)后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100例AG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病理类型分为胃腺癌(n=45例)、胃黏液腺癌(n=30例)及胃印戒细胞癌(n=25例),采用多元COX回归模型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采用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其诊断效能,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

    结果

    不同病理类型AGC患者在肿瘤直径、肿瘤位置、侵犯深度、淋巴管癌栓、区域淋巴结转移及pTNM分期方面差异显著(P<0.05) 胃腺癌患者1年生存率在肿瘤直径、区域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肿瘤位置、侵犯深度方面差异显著;胃黏液腺癌患者在pTNM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显著;胃印戒细胞癌患者在pTNM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侵犯深度方面差异显著(P均<0.05);多元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胃腺癌患者LAG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pTNM分期、肿瘤部位、侵犯深度、肿瘤直径及区域淋巴结转移,胃印戒细胞癌为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侵犯深度,胃黏液腺癌为区域淋巴结转移(P均<0.05);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AUC为0.881(95% CI: 0.863-0.884),灵敏度为0.827,特异度为0.795,区分度较好;校准曲线提示模型准确度较高。

    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的AGC患者,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情况存在差异,临床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12.
    两种改良食管空肠吻合术的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临床对比研究
    王浩瑜, 杨拴元, 任彦顺, 阴志强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425-42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20.
    摘要 (27) HTML (11) PDF (13305 KB) (5)

    目的

    研究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改良反穿刺与改良overlap两种食管空肠吻合法的应用效果。

    方法

    前瞻性研究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82例Siewert Ⅱ型或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TLT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1例。Overlap吻合组应用改良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反穿刺吻合组行改良反穿刺法食管空肠吻合。计量资料(如吻合时间、生活质量评分等)以()表示,组间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以%表示,组间行χ2检验。

    结果

    两组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病例,均行R0切除。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排气、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穿刺吻合组吻合时间、手术时间、食管切缘与肿瘤上缘距离均较Overlap吻合组更长(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vs.14.6%,P﹥0.05)。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QLQ-C30与QLQ-STOR22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TLTG治疗Siewert Ⅱ型或Ⅲ型AEG中,改良Overlap吻合法操作简便,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而改良反穿刺吻合法则能提供更高的食管上切缘,显著降低Siewert Ⅱ型AEG中因食管位置较高导致的上切缘阳性风险。

  • 13.
    不同手术在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赵燕玲, 王珩, 秦勤, 李静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421-42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19.
    摘要 (19) HTML (10) PDF (2982 KB) (6)

    目的

    探究腹腔镜下Nissen胃底折叠术、Toupet胃底折叠术在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食管裂孔疝合并GER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Nissen组(行Nissen胃底折叠术)与Toupet组(行Toupet胃底折叠术),依照倾向性匹配法(卡钳值0.02)排除患者基线资料混杂因素,每组各得53例基线资料可比(P>0.05)患者。统计学分析软件SSPS21.0分析整合数据,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与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天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Toupet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Nissen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反流次数、反流时间及胃食管反流评分(GERD-Q)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Nissen组反流次数与反流时间显著低于Toupet组(P<0.05),而组间GERD-Q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6个月,两组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完全松弛压力(IRP)显著提高(P<0.05),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CI)显著降低(P<0.05),而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术后,Toupet组患者营养状态显著优于Nissen组(P<0.05)。

    结论

    Nissen与Toupet胃底折叠术均可有效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GERD,Nissen胃底折叠术在改善反流方面更优,Toupet胃底折叠术术后并发症更少,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手术类型。

  • 14.
    头侧-中央混合入路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分析
    雷世杰, 胡饶, 彭鸿, 马俊伟, 高石亮, 晏科金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417-420.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18.
    摘要 (22) HTML (10) PDF (2960 KB) (4)

    目的

    探讨头侧-中央混合入路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5月至2023年5月36例接受头侧-中央混合入路腹腔镜根治术治疗的右半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混合组);同期收集36例接受中央入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对照组)。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术前、术中指标等计量资料以()描述,行t检验;并发症等计数资料用[例(%)]描述,行χ2检验。Kaplan-Meier曲线分析生存情况。

    结果

    混合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首次排气等术后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未出现中转开腹,对照组出现1例,中转开腹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CA125水平均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为6~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两组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0.765,P=0.382)。

    结论

    相较于中央入路,头侧-中央混合入路治疗右半结肠癌患者可获得与其相当的远期疗效,但其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

  • 15.
    腹腔镜经自然腔道手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功能及远期效果的影响
    王珂, 岳育民, 武珍珍, 许泽宇, 惠晓辉, 赵云, 窦维佳, 赵青川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413-416.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17.
    摘要 (22) HTML (9) PDF (2946 KB) (5)

    目的

    探究腹腔镜经自然腔道手术(NOSES)对结直肠癌患者胃肠道功能和远期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10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n=62例)与NOSES组(n=40例),常规组行常规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NOSES组行NOSES治疗。使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来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等级数据行秩和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

    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NOSES组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失血量较少(P<0.05),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术后72h,与常规组比较,NOSES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低(P<0.05),胃动素与胃泌素水平均较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2年内肿瘤的远处转移率与局部复发率及患者生存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NOSES用于治疗结直肠癌可有效改善围手术期指标,减轻患者机体炎症反应,促进其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对其疾病远期复发和肿瘤转移无明显影响。

  • 16.
    五定四观察循证方案对直肠癌造口患者生活质量与应用效果的影响
    辛林璞, 杨敏, 杜峻峰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409-412.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16.
    摘要 (26) HTML (9) PDF (2977 KB) (4)

    目的

    探讨五定四观察循证护理方案在直肠癌术后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80例直肠癌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五定四观察循证护理方案。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5.0% vs. 77.5%,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降低(12.5% vs.35.0%,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ESCA)及生活质量(EORTC QLQ-C30)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五定四观察循证护理方案可有效提升直肠癌造口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17.
    ESD治疗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与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杨梦媛, 白启轩, 赵晓琳, 黄坤, 李珍, 曹世长, 程建平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405-40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15.
    摘要 (23) HTML (9) PDF (2957 KB) (5)

    目的

    了解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与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影响ESD完整性切除率的危险因素。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行ESD治疗的≥20mm侧向发育型结直肠肿瘤患者50例(A组),及≥20mm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患者50例(B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运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SD不完整切除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的纤维化分型、ESD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及ESD相关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较B组患者高(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结直肠肿瘤ESD完整性切除率与患者肿瘤病变形态及纤维化分型显著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腔内突出型肿瘤、F2型纤维化是结直肠肿瘤ESD发生非完整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ESD治疗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临床效果较好,腔内突出型肿瘤和F2型纤维化是造成结直肠肿瘤非完整性切除的危险因素。

  • 18.
    不同导向解剖入路腹腔镜根治术治疗早期直肠癌的临床对比
    赵军抗, 张前进, 庄惠杰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401-40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14.
    摘要 (22) HTML (10) PDF (2931 KB) (8)

    目的

    比较不同导向解剖入路腹腔镜根治术治疗早期直肠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01例早期直肠癌患者资料,依据手术选择的解剖入路不同,将53例以自主神经导向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纳入神经导向组,将48例以血管导向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纳入血管导向组。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胃肠激素指标以()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排尿功能障碍发生情况行χ2检验,排尿功能分级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神经导向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血管导向组、首次排气时间短于血管导向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d,两组患者血清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OT)均较术前降低,但神经导向组血清GAS、MOT水平高于血管导向组(P<0.05)。术后7d,神经导向组排尿功能分级优于血管导向组,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18.7%)低于血管导向组(39.6%)(P<0.05)。

    结论

    以自主神经导向及血管导向行腹腔镜根治术治疗早期直肠癌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前者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可减少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发生。

  • 19.
    常规超声联合临床特征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价值
    阳敏, 廖江秀, 章国智, 张晔, 范林军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396-400.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13.
    摘要 (27) HTML (16) PDF (2956 KB) (14)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联合临床特征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1113例PTMC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常规超声影像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与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结果

    对照术后病理结果,男性、年龄较小、最大径较大、多发结节、伴有钙化灶、中央区淋巴结门结构异常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增高显著相关(P<0.05),回归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151(95%CI:0.685~0.745),敏感性62.9%,特异性41.6%。将多发结节、结节内钙化灶、中央区淋巴结门结构异常等因素进一步分析,与没有危险因素的人群相比,具有1~3个危险因素的PTMC发生中央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分别增加了1.81倍、3.07倍和4.76倍。

    结论

    常规超声的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特征可以简捷高效的评估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对术前确定手术范围有重要价值。

  • 20.
    三角入路在局部晚期直肠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中的应用
    梁承友, 刘翼, 姚德炯, 朱明, 廖介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392-395.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12.
    摘要 (28) HTML (11) PDF (3196 KB) (5)

    目的

    研究Marcille三角入路在局部晚期直肠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中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18例局部晚期直肠癌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进行随访统计患者生存情况,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应用Kaplan-Meier分析患者预后生存情况。

    结果

    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无围手术期死亡。平均手术时间(420.7±52.6)min,术中出血量(780.4±80.2)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3.2±0.5)d,住院时间(11.6±2.5)d,临近器官受累情况:宫颈8例、子宫内膜4例、前列腺7例、膀胱5例、精囊腺6例,其中高分化癌8例,中分化癌10例。患者术中重建均采用基底膜生物补片行空盆腔处理,5例行生殖系统重建,1例行血管重建采取脱细胞牛心包补片,2例行输尿管重建,回肠代替膀胱1例,缝合修补1例;术后出现肠梗阻1例,腹腔感染1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尿路感染1例、骨盆中部缺血1例,会阴部死腔感染3例,骶前出血2例,上述并发症均采取保守治疗后痊愈,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6%;Kaplan-Meier生存分析,纳入患者3年累积中位生存时间33.5个月,累积无病中位生存时间19.8个月。

    结论

    局部晚期直肠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中采用Marcille三角入路安全可行,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 21.
    不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比较研究
    李盼, 张华秦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388-39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11.
    摘要 (21) HTML (10) PDF (2979 KB) (2)

    目的

    探讨不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3年2月至2023年7月行LC的486例胆囊结石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三孔组(n=255例,采取三孔法LC)和两孔组(n=231例,采取两孔法LC)。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与三孔组相比,两孔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长,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更短;两组患者术后24h和48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术后6h(P<0.05),且与三孔组比较,两孔组术后6h、24h和48h的VAS评分更低(P<0.05);三孔组与两孔组患者术中中转开腹手术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较术后即刻无明显差异,且组间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预后良好。

    结论

    两孔法、三孔法LC均能达到胆囊结石手术根治的要求,但两孔法LC具有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因创伤性更小而疼痛程度更轻,两者具有相似的并发症发生率,预后均良好。

  • 22.
    肝内胆管结石不同微创手术方式的临床研究
    张腾, 韩威, 冯章东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384-387.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10.
    摘要 (26) HTML (10) PDF (2938 KB)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LPH)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4月至2020年3月88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根据采取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LPH组(n=46例,行LPH)和LCBDE组(n=42例,行LCBDE)。采用SPSS2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用()表示,组间、组内比较分别用独立样本t、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与LCBDE组比较,LPH组患者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P<0.05);两组患者术后1d、3d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总胆红素(TBIL)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LPH组上述指标更高(P<0.05);LPH组与LCBDE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LCBDE组比较,LPH组患者术后结石残余率更低(P<0.05);术后随访36个月,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不同的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LCBDE在微创方面更具优势,但在降低术中结石残余率方面不及LPH,因此临床上应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23.
    两种不同手术方案治疗Meckel憩室肠重复畸形患儿的回顾性研究
    宁国龙, 左伟, 侯强强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380-383.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09.
    摘要 (23) HTML (11) PDF (2980 KB) (6)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案治疗梅克尔(Meckel)憩室合并肠重复畸形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4年10月102例Meckel憩室合并肠重复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儿分为A组(n=44例,接受常规开腹手术)和B组(n=58例,接受腹腔镜手术)。数据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完成,患儿术中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和炎症指标均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B组患儿手术时间长于A组、B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P<0.05)、B组切口长度明显小于A组(P<0.05);B组患儿术后恢复情况优于A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均早于A组(P<0.05);B组患儿腹部疼痛程度(VAS)评分较A组显著降低(P<0.05);术后3d,B组患儿肠道功能恢复速度更快,乳酸脱氢酶(LDH)和血清D-乳酸的浓度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3d,B组患儿炎症反应优于A组,即B组患儿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较A组更低(P<0.05);B组患儿临床疗效较A组显著提升(93.1% vs. 79.5%, P<0.05);B组患儿术后发生腹腔感染、肠瘘、肠梗阻、切口出血等并发症较A组显著降低(13.7% vs. 40.9%, P<0.05)。

    结论

    腹腔镜手术在Meckel憩室合并肠重复畸形的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的微创优势,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 24.
    Pallister-Killian 综合征产前超声表现一例
    陶佳, 朱庆莉, 戚庆炜, 孝梦甦, 欧阳云淑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5, 22 (04): 379-382.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5.04.015
    摘要 (77) HTML (50) PDF (2644 KB) (28)
  • 25.
    腹腔镜下不同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中期随访比较
    张光亚, 方荣喜, 吴鹏, 肖虎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376-379.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08.
    摘要 (25) HTML (10) PDF (2940 KB) (6)

    目的

    对比腹腔镜下不同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PLC)的近中期疗效。

    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9月115例PLC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中入肝血流阻断方式不同患者分为A组(间歇性血流阻断,n=57例)与B组(区域性血流阻断,n=58例),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处理数据,围手术期指标、肝功能指标、肿瘤标志物等以()表示,采用t检验。通过一般线性重复度量方差分析检验肝功能及肿瘤标志物水平;通过χ2检验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进食及排便时间均短于A组(P<0.05)。术后7d,两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较术前升高,但B组低于A组;两组胆碱酯酶(ChE)水平下降,但B组高于A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AST、ALT水平较术前、术后7d下降,ChE水平较术前、术后7d提升(P<0.05);术后1个月,A组与B组AST、ChE、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12个月,两组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术后1个月和术后12个月时,A组与B组AFP、CE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较于间歇性入肝血流阻断法,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应用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法能减少术中出血量,且对患者胃肠功能和肝功能影响较小,但两组方法安全性和对肿瘤学效果影响近似。

  • 26.
    不可逆电穿孔结合免疫治疗在胰腺癌中的应用进展
    李明, 王辉阳, 陈强, 蒋天安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5, 22 (04): 374-378.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5.04.014
    摘要 (45) HTML (22) PDF (978 KB) (29)
  • 27.
    改良后腹膜优先原位LPD对壶腹部周围癌区域淋巴结清扫和并发症的影响研究
    朱永慧, 桑迪, 张翠翠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372-375.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07.
    摘要 (19) HTML (9) PDF (2989 KB) (8)

    目的

    研究改良后腹膜优先原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对区域淋巴结清扫及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影响。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66例壶腹部周围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LPD。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和参照组,每组各33例。改良组采用改良后腹膜优先原位LPD(MPPLPD),参照组采取常规静脉入路LPD。应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总数等计量资料用()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如ASA分级采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患者生存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R0切除,无中转开腹手术病例。两组阳性淋巴结清扫数目,进食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对比,改良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淋巴结清扫总数更多(P<0.05);改良组Clavien-Dindo分级Ⅰ级3例、Ⅱ级3例、Ⅲ级以上2例,低于参照组Ⅰ级7例、Ⅱ级10例、Ⅲ级以上5例(P<0.05),且改良组术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6.1% vs. 24.2%,P<0.05);术后3~45个月,两组患者总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无病生存率高于参照组(84.8% vs. 63.6%,Log-Rank χ2=9.643,P<0.05)。

    结论

    与标准静脉先行入路LPD相比,改良腹膜优先原位LPD能提高清扫淋巴结总数,降低术后并发症和出血风险,增强手术安全性,并减少疾病复发的可能性。

  • 28.
    免充气腋窝入路与全乳晕入路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的临床对比
    王小贝, 吕庆福, 倪婷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368-37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06.
    摘要 (35) HTML (13) PDF (2941 KB) (17)

    目的

    探析甲状腺癌患者腔镜下不同入路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接受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的115例患者资料,将57例经全乳晕入路患者纳入全乳晕组,58例经免充气腋窝入路患者纳入腋窝组。所有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 P75)]描述,不同组别的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淋巴结清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腋窝组手术时间短于全乳晕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全乳晕组(P<0.05)。术后3d,腋窝组患者血钙、甲状旁腺素(PTH)水平高于全乳晕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全乳晕组(P<0.05)。腋窝组患者数字评定量表(NRS)和Vancouver瘢痕评定量表(V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腋窝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全乳晕组(P<0.05),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较全乳晕入路,免充气腋窝入路下甲状腺癌根治术手术时间短、术后引流量少,对甲状旁腺功能造成的刺激轻微,术后美观度更佳,且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 29.
    超声造影在评估颞浅动脉巨细胞动脉炎患者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顾乡, 田喜元, 贲志飞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5, 22 (04): 368-373.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5.04.013
    摘要 (63) HTML (27) PDF (1445 KB) (25)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评估颞浅动脉巨细胞动脉炎(GCA)患者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20 年1 月至2024 年3 月宁波市第二医院临床诊断为颞浅动脉GCA的患者87 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制定的标准,将患者分为活动期和非活动期。所有患者均行血液炎性指标检测、颞浅动脉常规超声和CEUS 检查,比较分析活动期与非活动期患者的血液炎性指标、颞浅动脉常规超声和CEUS 检查各项参数的差异,以及不同CEUS 分级患者的各项指标参数。分析活动期患者在治疗前后各项检查参数的变化情况,以及活动期患者管壁内中膜厚度(IMT)和CEUS 分级与C 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和单核细胞的相关性。

    结果

    纳入的87 例患者中,颞浅动脉GCA 活动期患者72 例,非活动期患者15 例,两组患者的血液CRP、ESR、IMT 和CEUS 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76、9.029、3.324,χ2=12.135,P 均<0.05)。不同CEUS 分级之间的CRP、ESR、单核细胞和IMT 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2.978、81.550、6.432、21.664,P 均<0.05)。以CEUS 分级≥2 级作为评价颞浅动脉GCA 活动期的标准,其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和100%。在颞浅动脉GCA 活动期患者中,CEUS 分级与CRP 呈中度正相关(r=0.72,P<0.001)、与ESR 呈显著正相关(r=0.846,P<0.001)。颞浅动脉GCA 活动期患者治疗前CEUS 分级越高,治疗后CRP 和ESR 下降越明显(F=36.653、98.279,P<0.001),而IMT 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0.465,P>0.05)。

    结论

    CEUS 可准确评估颞浅动脉GCA 临床分期及其炎症程度,为指导临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颞浅动脉GCA 患者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

  • 30.
    我国腹腔镜疝修补术式选择与原则
    李涛, 朱含放, 李世拥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4): 362-365.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4.003.
    摘要 (39) HTML (15) PDF (2954 KB) (10)

    手术修补是治疗腹壁疝的主要方式。基于微创理念的腹腔镜疝修补术目前已在我国逐渐普及。现代疝外科在注重恢复腹壁功能的同时追求更小的创伤。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操作平台的不断更新,在传统腔镜疝修补的基础上衍生了多种手术方式。不同的术式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优缺点及适应范围。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和外科医生的经验,选择最为合理的手术方式,从而最大化的体现其优势,相信我国腹腔镜疝修补术未来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