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

图片丢失啦
“文献”为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子库之一,囊括了40种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期刊发表的所有相关文献,涉及重症医学、超声医学、骨科学、检验医学等学科,是我国涉及学科范围最广、期刊数量最多的医学电子期刊文献资源库。

    文献分类

    Loading ...
共找到 19155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经口超级微创超声波联合化学溶石碎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初探
    翟亚奇, 陈德鑫, 吴文焘, 姚致远, 李明阳, 令狐恩强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5, 12 (02): 90-95.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5.02.005
    摘要 (3) HTML (1) PDF (1467 KB) (0)

    目的

    探讨经口超级微创超声波联合化学(D-柠檬烯)溶石碎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

    收集2024 年10 月15 日至2025 年4 月1 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胆囊切除术后新鲜胆囊结石标本72 枚,使用红外光谱法对结石进行分类(胆固醇、胆色素和混合性结石各24 枚)。 每类结石随机分配至单纯溶石组和超声波联合溶石组,两组结石的重量、大小无明显差异。单纯溶石组在37℃恒温条件下,加入20 ml D-柠檬烯,在60 转/min 低速搅拌下进行溶石,而超声波联合溶石组在单纯溶石基础上,给予1MHz 超声波联合溶石,观察8 h。 对于能够完全溶解的结石类型,比较两组的溶解时间;不能完全溶解的结石类型,比较两组的溶解率。 溶解率定义为:(操作前胆囊结石的重量-操作后胆囊结石的重量)/操作前胆囊结石的重量。

    结果

    超声波联合溶石组中胆固醇结石、混合性结石平均的溶解时间明显短于单纯溶石组[(36. 42 ±18. 05) min 比(130. 83 ±51.60)min(t=5.98,P <0.001)]和[(93.75 ±26.38) min 比(353.33 ±120.70)min(t =7.28,P <0.001)]。 对于胆色素结石,单纯溶石组与超声波联合溶石组的中位溶解率为(16.70%比72.46%,Z=4.175,P <0.001)。 单纯溶石组均未完全溶解,超声波联合溶石组中有5 枚结石完全溶解,其中位溶解时间为350(330,420) min。

    结论

    初步表明,经口超级微创超声波联合化学溶石碎石术能有效溶解胆囊结石,其溶石效率高于单纯D-柠檬烯溶石,有望为胆囊结石患者提供一种新的“保胆取石”治疗方法。

  • 2.
    基于胃部黏膜下肿瘤的生长方式探讨内镜下治疗策略和疗效分析
    陆友祝, 丁永刚, 范钦梅, 李方圆, 吴大鹏, 王磊, 周玉宏, 张其德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5, 12 (02): 96-102.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5.02.006
    摘要 (1) HTML (0) PDF (1390 KB) (0)

    目的

    本文拟探讨基于胃SMT 生长方式对内镜下治疗策略的选择和疗效分析。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 年1 月至2024 年8 月经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住院治疗的143 例胃SMT 患者,根据超声内镜(EUS)及CT 检查判断其生长方式,分析其内镜下治疗策略选择、治疗效果、并发症等。

    结果

    143 例患者,腔内组63 例、壁内组50 例及腔外组30 例;男58 例、女85 例,平均年龄为(57.84 ±11.99)岁。 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生长部位、瘤体直径、手术时间、内镜完整切除率及病理类型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腔外组及壁内组的EFR 比率、荷包缝合率及胃管留置率均显著高于腔内组(P <0.001,0.002,<0.001),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各组间手术方式仍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11),创面缝合方式及胃管留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159,0.131)。 腔内组及壁内组根据SMT 生长部位的亚组分析显示:位于胃底部位的病灶EFR 比率显著高于非胃底部位(P=0.049,0.021),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壁内组中胃底部位的EFR 比率显著高于非胃底部位(P=0.003)。

    结论

    胃SMT 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腔内型及非胃底部位的壁内型SMT 以ESE 治疗为主,胃底部位的壁内型及所有腔外型SMT 需行EFR。 基于胃SMT 生长方式对内镜治疗策略选择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术前准备及围手术期管理。

  • 3.
    超级微创手术治疗胃癌的创伤炎症变化研究
    肖盼, 晏阳, 李惠凯, 郝婧, 张晓, 陈倩倩, 令狐恩强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5, 12 (02): 103-106.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5.02.007
    摘要 (1) HTML (0) PDF (976 KB) (0)

    目的

    通过胃癌患者行超级微创手术(SMIS)与器官切除式手术(ORS)炎症因子对比,评估SMIS 对人体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随机纳入2023 年5 月至2024 年4 月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医学部行SMIS 手术20 例胃癌患者,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医学部行ORS 手术20 例胃癌患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术前1 d 和术后3 d 血清样本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6 种炎症因子浓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

    SMIS 治疗的胃癌患者术前术后6 种炎症因子浓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ORS 治疗的胃癌患者术前术后6 种炎症因子浓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SMIS 术后早期炎症反应控制方面与ORS 表现相当,未来研究可延长观察时间窗或纳入更多炎症指标,以更全面地评估不同术式对创伤炎症反应的影响。

  • 4.
    胃底腺型肿瘤的内镜及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王林茹, 张楠, 苏松, 李淑英, 陈薇, 程学斌, 袁静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5, 12 (02): 107-113.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5.02.008
    摘要 (0) HTML (0) PDF (1587 KB) (0)

    目的

    探讨胃底腺型肿瘤的内镜、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1 月至2024 年8 月经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诊断为胃部胃底腺型肿瘤的17 例患者,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

    17 例胃底腺型肿瘤中,12 例泌酸腺腺瘤(OGA)、3 例胃底腺型腺癌(GA-FG)、2 例胃底腺黏膜型腺癌(GA-FGM)。 其中,男12 例、女5 例,中位年龄58 岁。 内镜下,肿瘤表现为0-Ⅰ型(6 例)、0-Ⅱa 型(7 例)、0-Ⅱb 型(2 例)、0-Ⅱa+Ⅱc 型(2 例)。 组织学上,肿瘤具有胃底腺分化特点,结构异型性明显,腺体密集,形状不规则,部分融合;细胞异型性小,以主细胞分化为主。 免疫组化染色示胃底腺型肿瘤表达胃蛋白酶原-1、MUC6;OGA 和GA-FG 为MUC5AC 阴性,Ki-67 增殖指数较低,而GA-FGM 不同程度表达MUC5AC,Ki-67 增殖指数较高。

    结论

    胃底腺型肿瘤是一组少见的同一谱系的肿瘤,具有特殊的内镜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呈惰性至不同程度侵袭性,需在日常病理诊断中对该谱系肿瘤予以重视。

  • 5.
    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炎症因子诱发慢性胰腺炎的研究
    孙媛, 江振宇, 周怡, 王驰, 陈洪锁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5, 12 (02): 114-121.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5.02.009
    摘要 (1) HTML (0) PDF (2572 KB) (0)

    目的

    探索慢性胰腺炎(CP)的发病机制,检测验证慢性胰腺炎、肠道菌群以及免疫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为CP 的病因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持。

    方法

    第一部分:招募2023 年1 月至2024 年12 月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患者,按标准纳入实验组(CP 患者)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收集患者粪便行16S rRNA 测序,血清用ELISA 检测IL -6、IL-8、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和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等炎症因子,对比分析CP 患者与正常人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差异。 第二部分:应用二丁基二氯化锡(DBTC)建造CP 大鼠模型,分为实验组(CP 模型)和对照组(空白对照),并将DBTC 分为1.6 mg·kg -1高浓度、0.8 mg·kg -1 低浓度,分别注射,留取粪便和血液标本进行检测。

    结果

    CP 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存在明显的菌群差异,表现为有益菌减少,致病菌增加。CP 组血清IL -6 (P <0.05)、IL-8(P <0.01)、IL-1β(P <0.001)、NF-κB p65(P <0.01)高于对照组,对照组TNF-α(P <0.001)高于CP 组。 同时CP 大鼠模型实验粪便检测结果与人类相近,血液中NF-κB p65、IL-1β、IL-8、TNF-α 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01),IL-6(P <0.01)也高于对照组。

    结论

    研究表明慢性胰腺炎和肠道菌群紊乱以及免疫因子升高有关,并进一步提出肠道菌群通过IL-1β/NF-κB p65 信号通路调控CP 的假设,同时明确了高剂量DBTC 建造的CP 大鼠模型更具稳定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 6.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脂源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王伟伟, 邱晓珏, 赵坤豪, 翟亚奇, 许俊峰, 杨婷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5, 12 (02): 122-125.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5.02.010
    摘要 (1) HTML (0) PDF (972 KB) (0)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脂源性胰腺炎患者临床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法,从2023 年5 月1 日至2023 年10 月31 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医学部收治的脂源性胰腺炎患者中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40 例,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干预组(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病情康复速度、护理满意度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脂源性胰腺炎患者的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7.
    基于结肠镜标本的结肠癌类器官构建技术及临床科研应用前景探究
    张建秀, 聂娇, 杜超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5, 12 (02): 126-129.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5.02.011
    摘要 (2) HTML (0) PDF (1260 KB) (0)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基于类器官模型的CRC 个体化治疗,尤其在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与机制探索方面,结肠镜活检已成为CRC 诊断和监测的常规手段,其获取的肿瘤组织为类器官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标本来源。 利用结肠镜标本建立CRC 类器官模型,不仅能够保留患者的遗传和表型特征,还可用于药物敏感性测试、生物标志物筛选及耐药机制研究。 本文通过对结肠镜活检来源的组织进行CRC 类器官构建技术的标准化流程、技术特点及价值以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CRC 的精准化和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 8.
    胃镜检查黏膜清洁准备研究进展
    王盈盈, 邱晓珏, 刘晓冰, 宋杰, 姚怡, 高远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5, 12 (02): 130-134.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5.02.012
    摘要 (0) HTML (0) PDF (1269 KB) (0)

    胃镜是上消化道早癌诊治的重要方法,良好的胃镜检查前黏膜清洁准备可以为胃镜检查提供清晰的视野,缩短检查时间等。 本文从胃镜检查前常用祛泡剂、祛黏液剂的作用、联合用药、护理措施、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

  • 9.
    超声微泡辅助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超声引导的肾内递送对大鼠急性肾损伤的治疗作用
    陈雨浩, 张楚悦, 绳春佳, 肖拓, 姜波, 蔡广研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5, 14 (03): 126-132.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16.2025.03.002
    摘要 (9) HTML (1) PDF (1903 KB) (1)

    目的

    探讨超声微泡辅助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肾内递送对大鼠急性肾损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

    选取24 只雄性8 周龄SD 正常大鼠随机均分为4 组:对照组(正常大鼠注射磷酸盐缓冲液)、模型组(急性肾损伤大鼠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外泌体组(急性肾损伤大鼠注射外泌体)和混合囊泡组(急性肾损伤大鼠注射超声微泡混合外泌体),6 只/组。 急性肾损伤大鼠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顺铂(5 mg/kg)建立,对照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 急性肾损伤建模后第1 天在超声引导下各组大鼠进行经皮肾内注射,大鼠肾脏上下极共注射100 μl (对照组和模型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外泌体组注射外泌体、混合囊泡组注射外泌体中混入超声微泡),注射后立即使用相同参数进行超声激发。 注射后每天监测各组大鼠的肾功能,在第4 天取材。 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并检测凋亡细胞数量和肾损伤分子-1 蛋白表达。

    结果

    混合囊泡组大鼠的超声回声显影效果优于外泌体组,而且肾脏外泌体驻留数量以及肾脏细胞外泌体数量均较外泌体组明显增加(P 均<0.05)。 外泌体组和混合囊泡组大鼠的肾功能、肾小管病理损伤评分、细胞凋亡数量及肾损伤分子-1 蛋白表达均优于模型组,而且混合囊泡组的这些指标亦优于外泌体组(P 均<0.05)。

    结论

    超声微泡辅助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超声引导下的肾内递送能够减轻大鼠的急性肾损伤。

  • 10.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和血小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脑卒中风险的相关性
    韩秋霞, 朱晗玉, 段颖洁, 田明威, 朱凯怡, 马丽洁, 孙倩美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5, 14 (03): 140-145.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16.2025.03.004
    摘要 (3) HTML (0) PDF (954 KB) (2)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onocyte/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 MHR)和血小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platelet/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 PH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1 月1 日至2023 年6 月30 日在北京朝阳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将其分为AIS 组和非AIS 组。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 回归模型分析MHR 和PHR 对患者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纳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58 例,其中AIS 组67 例、非AIS 组191 例,中位数随访时间63 个月。 AIS 组和非AIS 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MHR 和PHR 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 均<0.05)。 单因素Cox 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高MHR(HR =7.439,P =0.001)和高PHR(HR =1.006,P <0.001)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 在校正混杂因素后,高MHR(HR=7.277,P=0.004)和高PHR(HR=1.007,P <0.001)仍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IS 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MHR 和PHR 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IS 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11.
    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体重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娜孜亚·斯加克, 阿依加肯·卡司木马力, 玛伊努尔·阿卜拉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5, 14 (03): 146-151.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16.2025.03.005
    摘要 (5) HTML (0) PDF (856 KB) (0)

    目的

    探究接受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体重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3 年1 月至2023 年12 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 根据血管通路将患者分为动静脉内瘘组和中心静脉导管组,比较两组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长情况,再将患者分为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超标组和正常组,比较各组患者间差异,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方法分析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238 例血液透析患者,其中动静脉内瘘组211 例、中心静脉导管组27 例;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超标组81 例、正常组157 例。 在动静脉内瘘组中,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超标者68 例、正常者143 例,而在中心静脉导管组中,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超标者13 例、和正常者14 例。 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超标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白蛋白、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组(P 均<0.05),但其平均透析龄、尿素清除指数、血磷、C 反应蛋白则均高于正常组(P 均<0.05)。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全部患者中,年龄、透析龄、尿素清除指数、血磷和C 反应蛋白为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的影响因素。 在动静脉内瘘组患者中,年龄、透析龄、尿素清除指数、白蛋白、血磷和C 反应蛋白为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的影响因素,而在中心静脉导管组患者中,年龄、透析龄、白蛋白和血磷为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的影响因素(P 均<0.05)。

    结论

    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间期体重变化无显著差异;年龄、透析龄、基础营养水平及炎症水平与患者的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关系密切。

  • 1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朱凯怡, 孙倩美, 马丽洁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5, 14 (03): 152-157.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16.2025.03.006
    摘要 (5) HTML (0) PDF (995 KB) (0)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1 月1 日至2024 年1 月1 日在北京朝阳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将其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和曲线下面积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14 例,年龄(59.31 ±12.82)岁,男性171 例(54.5%),女性143 例(45.5%)。 急性冠脉综合征组70 例(22.3%),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组244 例(77.7%)。 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与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在吸烟史、糖尿病病史、血压、甲状旁腺素及系统免疫炎症指数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 均<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显著相关(OR=1.002,95%CI:1.001 ~1.003,P <0.001);而且,系统免疫炎症指数预测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83(95% CI:0.723 ~0.843,P <0.001)。

    结论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相关性,提示它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13.
    通过干预转化生长因子-β/哺乳动物母体抗十五肢体瘫痪蛋白经典信号通路防治肾脏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刘姗姗, 赵晓娇, 乔玉峰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5, 14 (03): 158-163.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16.2025.03.007
    摘要 (4) HTML (0) PDF (1157 KB) (0)

    肾脏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的终末期表现形式,其发生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发病机制及信号通路,其中信号通路包括经典转化生长因子-β/哺乳动物母体抗十五肢体瘫痪蛋白通路、非经典转化生长因子-β/哺乳动物母体抗十五肢体瘫痪蛋白通路和无翅/整合基因/β-连环蛋白通路等;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和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与激活。 本文从转化生长因子-β/哺乳动物母体抗十五肢体瘫痪蛋白经典信号通路入手,综述了相关的临床试验和临床前研究进展,旨在为防治肾脏纤维化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 14.
    肠源性尿毒症毒素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刘诗彤, 王楠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5, 14 (03): 164-170.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16.2025.03.008
    摘要 (4) HTML (0) PDF (1245 KB) (3)

    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率高且易被忽视,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与生存时间。 尿毒症毒素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紊乱及其分解代谢产生的肠源性尿毒症毒素加速了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进展。 本文着重探讨了关键肠源性尿毒症毒素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机制中的潜在作用,并阐述其相关防治手段,为慢性肾脏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15.
    Bankart修复联合Remplissage术治疗肩关节前向不稳定伴Hill-Sachs损伤的Meta分析
    董婷婷, 陈天鑫, 于美琪, 张晟, 李妍, 刘劲松, 张磊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25, 13 (02): 70-78.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90.2025.02.002
    摘要 (10) HTML (2) PDF (4201 KB) (0)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arthroscopic Bankart repair,AB)联合Remplissage术(arthroscopic Bankart repair with Remplissage, ABR)治疗肩关节前向不稳定(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 ASI)伴Hill-Sachs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检索PubMed、Scopus、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AB和ABR治疗ASI伴Hill-Sachs损伤治疗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采用Stata 17.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纳入18项研究,涉及1 515例患者。与AB组相比,ABR组具有显著更低的复发率(OR=0.19, 95% CI: 0.12~0.32,P<0.001)、二次手术率(OR=0.16, 95% CI:0.07~0.38, P<0.001)和并发症发生率(OR=0.07, 95% CI:0.01~0.49,P=0.007),并且恢复运动情况更佳(OR=4.96, 95% CI: 1.75~14.03, P=0.003)。然而,两组之间在体侧外旋角度(MD=-6.99,95% CI:-15.64~1.66, P=0.113)、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价显示结果具有稳健性。

    结论

    ABR在降低ASI伴Hill-Sachs损伤的复发率、二次手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AB,然而术后功能恢复差异不显著。

  • 16.
    肱骨髁间骨折尺骨鹰嘴截骨不同的固定方式对肘关节僵硬的风险研究
    白志钢, 高晓宇, 奥其, 新苏雅拉图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25, 13 (02): 79-86.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90.2025.02.003
    摘要 (14) HTML (3) PDF (3626 KB) (1)

    目的

    探讨肱骨髁间骨折尺骨鹰嘴截骨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对术后肘关节僵硬风险。

    方法

    于201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选取本院收治的4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n=18)和研究组(n=22)。尺骨鹰嘴截骨固定方式分别采用钢板固定术、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肘关节活动度、术后感染指标等。

    结果

    两组比较,研究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VAS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显著提高(P<0.05);研究组术后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前臂旋转活动度明显提高;其他观察指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尺骨鹰嘴截骨采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相对钢板固定,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均可缩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能够促进肘关节活动度恢复,提升肘关节功能;同时术后出现肘关节僵硬的风险相对钢板固定更低。

  • 17.
    髓内钉和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合并肱骨干骨折的对比研究
    高健, 高雷, 贺飞帆, 陆杨, 高冲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25, 13 (02): 87-94.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90.2025.02.004
    摘要 (15) HTML (0) PDF (4118 KB) (10)

    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明确髓内钉和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合并肱骨干骨折的疗效。

    方法

    依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合并同侧肱骨干骨折患者41例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固定方式分为髓内钉(intramedullary nailing, IMN)治疗组和锁定钢板(locking plate osteosynthesis, LPO)治疗组。评估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Constant-Murley 肩关节评分(Constant-Murley score, CMS)、上肢功能评定表(the 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score, DASH)。

    结果

    LPO组平均手术时间为(92.25±16.18)min,IMN组为(96.43±22.98)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0,P=0.507)。LPO组平均手术出血量为(176.75±91.14)ml,IMN组为(107.86±26.39)ml,IMN组明显优于LPO组(t=3.253,P=0.004)。LPO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为(17.90±4.28)cm,IMN组为(7.67±0.73)cm,IMN组明显优于LPO组(t=10.803,P=0.000)。LPO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3.85±1.79)周,IMN组为(12.67±1.24)周,IMN组明显优于LPO组(t=2.476,P=0.018)。LPO组平均CMS得分为(86.65±6.91)分,IMN组为(88.29±6.87)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0,P=0.452)。LPO组平均DASH得分为(16.00±6.36)分,IMN组为(12.57±5.11)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9,P=0.064)。

    结论

    LPO和IMN均可作为肱骨近端骨折合并同侧肱骨干骨折治疗的有效措施,但IMN在减少手术出血量、减少手术切口长度及骨折愈合时间上表现出明显优势。

  • 18.
    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内翻畸形的影像学参数分析
    王冰, 李守玺, 张亮银, 吕长举, 朱沛, 张正鹏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25, 13 (02): 95-100.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90.2025.02.005
    摘要 (6) HTML (0) PDF (3845 KB) (0)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肱骨头内翻畸形的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24年9月期间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患者,并筛选出53例术后肱骨头内翻患者,其中男22例、女31例,平均年龄(61.3±5.4)岁。通过术后1年肩胛骨正位X片测量以下参数:(1)肱骨头干角(head shaft angle,HSA);(2)大结节-肩峰距离(distance of great tuberosity to acromion,GT-AC);(3)内侧皮质嵌插值(medial impact, MI);(4)旋转中心高度差(height difference of rotation center of humeral head and glenoid,);(5)大结节-肱骨头距离(distance of humeral head to great tuberosity,HHGT)。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各影像学指标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

    HSA与GT-AC呈显著正相关(r=0.694, P<0.001),HSA与MI呈显著负相关(r=-0.986, P<0.001),关节面-大结节距离(r=0.063,P=0.656)及r=0.015, P=0.912)与内翻程度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MI短缩和GT-AC减小与肱骨头内翻呈显著相关,在临床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肱骨头内翻的评估,应考虑这些伴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潜在病理机制。

  • 19.
    肩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治疗进展
    邢博涵, 曲洋, 蒋浩然, 张蒙, 张培训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25, 13 (02): 107-111.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90.2025.02.007
    摘要 (7) HTML (0) PDF (3285 KB) (0)

    肩关节骨折是创伤领域的常见疾病,由于肩关节的结构较为复杂且相对不稳定,肩关节骨折的发生率较高。内固定手术是肩关节骨折常用的治疗措施,肩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目前也仍是肩关节骨折最具挑战性的并发症之一。肩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十分复杂,一旦发生就会导致患者的预后与肩关节的功能恢复受到严重影响,常常伴有畸形、慢性疼痛等并发症以及严重的后遗症,同时可能伴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目前如何早期地识别肩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发生以及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关于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相关文献,就肩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分类、原因、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的相关进展进行讨论,学习并研究其诊断方式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旨在为肩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20.
    肩袖损伤中脂肪浸润的研究进展
    赵珞, 李伟, 任逸众, 张圆, 王敬钧, 贾岩波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25, 13 (02): 112-117.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90.2025.02.008
    摘要 (7) HTML (0) PDF (3347 KB) (1)

    肩袖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疾病,其恢复效果受到脂肪浸润的显著影响。本文总结了脂肪浸润的影响因素(如年龄、生活方式、肌腱回缩等)、分子机制(如成纤维脂肪祖细胞及相关信号通路)、以及对肩袖肌肉功能和代谢的影响。此外,文章回顾了针对脂肪浸润的治疗策略,包括干细胞疗法、小分子药物及个性化手术方法,强调脂肪浸润在肩袖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标准化评估方法、早期干预措施及新型治疗手段,以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