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

图片丢失啦
“文献”为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子库之一,囊括了40种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期刊发表的所有相关文献,涉及重症医学、超声医学、骨科学、检验医学等学科,是我国涉及学科范围最广、期刊数量最多的医学电子期刊文献资源库。

    文献分类

    Loading ...
共找到 19751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卵圆孔未闭相关非卒中性疾病研究进展
    李志强, 王诚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5, 13 (03): 149-155.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5.03.004
    摘要 (6) HTML (0) PDF (2691 KB) (1)

    卵圆孔未闭(PFO)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其与多种非卒中性疾病存在关联,如偏头痛、减压病、斜卧呼吸-直立性低氧血症及非脑血管周围栓塞等。本文探讨了PFO相关非卒中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生理机制、诊断与评估方法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2.
    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导管消融的研究进展
    沙剑梅, 丁祥伟, 朱莉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5, 13 (03): 164-172.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5.03.006
    摘要 (6) HTML (0) PDF (3323 KB) (1)

    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息息相关,可通过不同的机制相互引起或加重。多项研究表明,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合并心衰不仅可改善心功能(降低脑钠肽水平及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提高生活质量,还能改善临床预后、降低因心衰再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导管消融的时机把握也同样重要,在房颤患者出现心衰症状前或在心衰早期进行导管消融,可使患者获益更多。

  • 3.
    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刺激剂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寿任扬, 章海燕, 龙明智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5, 13 (03): 173-178.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5.03.007
    摘要 (7) HTML (0) PDF (2408 KB) (1)

    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形式或晚期阶段。尽管现代医学在药物及器械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患者预后有所改善,但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仍居高不下。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刺激剂作为一类新型药物,通过特异性激活一氧化氮-sGC-环磷酸鸟苷信号通路,在改善心室重构、内皮功能及心肌收缩力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本文旨在综述sGC刺激剂在心衰中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 4.
    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职业性严寒暴露与冻结肩
    陈柳, 梁国骏, 陈玉书, 刘新桃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21-527.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5.05.001
    摘要 (6) HTML (0) PDF (3556 KB) (0)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孟德尔随机化方法,评估严寒环境工作暴露与冻结肩风险之间的因果关联,为职业健康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研究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设计,利用英国生物样本库的暴露数据和芬兰FinnGen数据库的结局数据进行分析。工具变量为与职业性严寒暴露显著相关的遗传变异,主要采用逆方差加权法进行因果效应估计,并通过敏感性分析检验结果的稳健性。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有时暴露于严寒环境与冻结肩风险显著相关[比值比(OR)=2.78,95%置信区间(CI)(1.17,6.57),P=0.020],而几乎不暴露和经常暴露未观察到显著关联。敏感性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主要结论的稳健性。

    结论

    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提示了职业性严寒暴露与冻结肩发病之间的因果关联,有时暴露于严寒环境可能是冻结肩的关键风险因素。

  • 5.
    影响盘状半月板损伤术后疗效的危险因素研究
    徐留海, 王颉, 田志鹏, 黄晶, 曾勇, 王茂朋, 刘丛钊, 周游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28-53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5.05.002
    摘要 (7) HTML (0) PDF (3279 KB) (0)
    目的

    通过对行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缝合术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DLM)损伤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筛选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提高DLM损伤疗效及预后提供参考。

    方法

    纳入标准:有症状且MRI确诊为DLM损伤;WatanabeⅠ型或Ⅱ型;单侧病变、首次手术;资料完整,无膝部慢性病史。排除标准:需同期双侧手术;既往膝关节手术史或其他膝关节损伤;膝关节感染;有手术禁忌证。采用单中心自身对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在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骨科行膝关节镜下行半月板成形缝合术的154例DLM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LKSS)评价术后6个月时的疗效,并根据疗效分为两组,疗效优良组(评分≥70分)和疗效欠佳组(评分<70分)。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

    结果

    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LKSS评分分别为(67±7)、(90±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701,P<0.001);术后6个月总体优良率为81.8%(126/154)。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比值比(OR)=1.189]、疾病病程(OR=1.054)及软骨损伤的Outerbridge分型(OR=1.251)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根据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临界值为90分,区分度良好。

    结论

    患者年龄、疾病病程和软骨损伤Outerbridge分型是影响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及缝合固定术治疗DLM损伤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危险因素可用于临床预后的风险预测,对于年龄大、疾病病程长和软骨损伤程度高的高风险患者(总分>90分)可以进行个体化的干预和治疗,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

  • 6.
    髋膝全关节置换术细化临床路径的应用探索
    苟中坤, 陈谭潇, 李伊尧, 雷豪豪, 陈镁仪, 李登, 许杰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35-54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5.05.003
    摘要 (8) HTML (0) PDF (3829 KB) (0)
    目的

    探究细化人工关节置换临床路径流程及对应住院医师培训模式对医疗效率、治疗效果及住院医师能力提升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258例(新模式组)实施分层递进诊疗的细化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与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同一治疗团队传统临床路径管理模式患者201例。纳入标准为行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排除标准为翻修手术、多关节置换、活动性感染、严重骨质疏松、神经肌肉疾病及数据不全者。采用2组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就住院天数、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新模式组管床住培医师依细化临床路径展开临床工作及培训,其临床能力提升与传统组进行对比。

    结果

    新模式组病例住院时间(t=3.061,P<0.05)、费用(t=5.515,P<0.05)及总并发症发生率(χ2=6.592,P<0.05)均低于传统组。细化临床路径下住培医师临床能力提升显著(t=-17.174,P<0.001)。

    结论

    临床路径细化流程可促进工作效率以及治疗效果提升,也有利于住培医师临床胜任力提升。

  • 7.
    跗骨窦螺钉术后矫正器对青少年平足症的影响
    胡娜娜, 刘雪情, 尹诗九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43-54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5.05.004
    摘要 (7) HTML (0) PDF (2917 KB) (0)
    目的

    探究HyProCure跗骨窦螺钉内固定术后应用矫正器对青少年平足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锦医院治疗的106例平足症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临床资料完整,无手术史,影像学确诊平足症(站立时足弓消失、舟骨突出、足跟外翻)且伴反复足底/足弓疼痛。‌排除标准‌:合并脊柱疾病、神经肌肉病变、严重骨关节炎、免疫系统疾病或足部感染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手术组(n=52)和联合组(n=54);手术组采用HyProCure跗骨窦螺钉内固定治疗,联合组在HyProCure跗骨窦螺钉内固定术后3周应用矫正器治疗。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下肢平衡情况、足底压力和影像学测量指标。

    结果

    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5,P<0.05);治疗后,与手术组相比,联合组后踝关节和后足功能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0,P<0.05);治疗后,联合组第1跖楔关节高度、跟骨倾斜角(Pitch角)高于手术组,第1跖骨角(Meary角)小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4、6.666、12.041,均为P<0.05);治疗后,联合组足底最大压力、平均压力均低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68、6.984,均为P<0.05)。

    结论

    HyProCure跗骨窦螺钉内固定术后3周应用矫正器治疗青少年平足症,能够使临床疗效和下肢平衡提高,改善青少年平足症的足部结构和足底压力。

  • 8.
    青蒿琥酯缓解假体磨损颗粒诱导骨溶解的作用研究
    曾健康, 谭飞, 李嘉欢, 李培杰, 刘鹏, 王静, 乔永杰, 宋晓阳, 周胜虎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49-55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5.05.005
    摘要 (3) HTML (0) PDF (5280 KB) (0)
    目的

    通过体外及体内实验探讨青蒿琥酯对磨损颗粒诱导炎性骨溶解的影响。

    方法

    体外实验:选取生长良好的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细胞株,分为4组进行培养:空白对照组;Ti颗粒组,加入钛颗粒并进行成骨分化培养;青蒿琥酯组,添加10 μmol/L青蒿琥酯并进行成骨分化培养;Ti+青蒿琥酯组同时加入钛颗粒和10 μmol/L青蒿琥酯进行成骨分化培养。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测定细胞的活性,同时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的凋亡情况。体内实验:40只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4组,Ti颗粒组和Ti+青蒿琥酯组切开小鼠头皮植入钛,建立小鼠颅骨骨溶解模型;假手术组(Sham组)、青蒿琥酯组与上述手术步骤相同,但不植入钛。青蒿琥酯组、Ti+青蒿琥酯组建模完成后经灌胃给予青蒿琥酯50 mg/(kg·d)。2周后处死小鼠,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颅骨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 6;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成骨分化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矮小相关转录因子-2(Runx-2)、Ⅰ型胶原(COLⅠ)的表达。给药2周后,进行颅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体外实验:CCK-8结果显示,当青蒿琥酯浓度≤10 umol/L时,对成骨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当Ti颗粒浓度≤0.5mg/ml时,对MC3T3-E1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钛颗粒可促进MC3T3-E1细胞的凋亡(t=57.46,P<0.001);青蒿琥酯可抑制钛颗粒的作用(t=19.64,P<0.01)。体内实验:HE染色结果显示,Ti颗粒组颅骨周围组织中的炎症细胞数量及骨质破坏程度明显高Ti+青蒿琥酯组、青蒿琥酯组和Sham组;经青蒿琥酯干预后炎症反应减轻,骨质破坏得到显著改善。ELISA及PCR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Ti颗粒刺激3种炎性因子浓度显著增加(t=8.872、15.6、18.71,均为P<0.05),成骨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下降(t=18.31、20.47、23.95、27.22,均为P<0.05)。而与Ti颗粒组相比,Ti+青蒿琥酯组3种炎性因子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下调(t=4.672、4.805、3.405,均为P<0.01),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t=12.2、15.15、22.02、16.99,均为P<0.05)。micro-CT扫描显示,Ti颗粒导致骨质破坏增加,促进小鼠颅骨周围骨溶解,青蒿琥酯干预后可缓解钛颗粒引起的骨溶解。

    结论

    青蒿琥酯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上调成骨细胞功能来改善钛颗粒诱导的骨溶解、骨破坏。

  • 9.
    微孔水凝胶与双细胞因子协同促软骨分化的实验研究
    黄宇阳, 李永生, 罗程, 何奕君, 潘骞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60-56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5.05.006
    摘要 (2) HTML (0) PDF (4737 KB) (0)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α)联合微孔水凝胶对软骨损伤修复的作用。

    方法

    通过腺病毒将TGF-β3转染至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获得携带TGF-β3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BMSCs)。将京尼平交联的明胶微球(GMs)浸入含SDF-1α的溶液中,制备负载SDF-1α的明胶微球(GMs-S)。随后,将Ad-BMSCs和BMSCs分别悬浮于海藻酸钠溶液中,与GMs-S混合,通过钙离子交联反应制备两组水凝胶微球(HMs):S+T组(含SDF-1α和TGF-β3)和S组(仅含SDF-1α)。另两组细胞海藻酸钠溶液与空白GMs混合,分别得到T组(含TGF-β3)和空白组。各组HMs在相同条件下培养,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SDF-1α和/或TGF-β3的释放,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Ⅰ型胶原、Ⅱ型胶原、X型胶原和蛋白聚糖(ACAN)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ting(WB)法检测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盒转录因子9(SOX9)蛋白表达。本研究所有实验重复3次;定量数据以±s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CCK-8数据显示,S+T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优于其他组(F=6.904,R2=0.533,P<0.05)。S+T组和S组的SDF-1α(P>0.05)和TGF-β3(P>0.05)释放曲线基本一致。其他结果表明,S+T组的Ⅱ型胶原(空白组及S组与S+T组对比,P<0.05)和ACAN(空白组及S组与S+T组对比,P<0.05)表达更高,软骨细胞外基质合成更多。此外,WB分析显示S+T组的SOX9蛋白表达最高(各组与S+T组对比,P<0.05)。

    结论

    在微孔水凝胶中,SDF-1α与TGF-β3的协同作用可增强BMSCs的软骨分化效果。

  • 10.
    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图谱
    许珂, 杨雪娜, 程仕强, 侯卫坤, 刘林, 彭侃, 文嫣, 贾雨萌, 张峰, 许鹏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70-57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5.05.007
    摘要 (4) HTML (0) PDF (5427 KB) (0)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利用单细胞染色质转座酶可及性的高通量测序(scATAC-seq)技术解析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髋臼软骨发育不良及软骨细胞降解过程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为揭示DDH的细胞特异性分子病理提供新见解。

    方法

    本研究使用scATAC-seq分析6例来自西安市红会医院的DDH患者(排除了既往有髋关节手术史、感染或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和6例创伤性股骨颈骨折(TNOF)对照者的64 053个髋臼软骨细胞,绘制了全基因组的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并揭示了细胞异质性。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两组中细胞类型所占比例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

    DDH软骨组织的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图谱定义了6个细胞亚群,如纤维软骨细胞(FC)、稳态软骨细胞(HomC)、前肥大软骨细胞(preHTC)、肥大软骨细胞(HTC)和调节性软骨细胞(RegC)。DDH组中FC(U=35,P=0.004)、HomC(U=36,P=0.002)和preHTC(U=35,P=0.004)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RegC的比例在DDH组中显著低于对照组(U=1,P=0.004)。并进一步揭示了两组间6种细胞类型的差异可及性峰相关基因和转录因子,如在HomC中发现的组蛋白H4转录因子(HINFP)(log2 FC=2.84,P=6.31×10-4)和HTC中的矮小相关转录因子2(RUNX2)(log2 FC =1.02,P=1.95×10-5)。

    结论

    本研究识别出的细胞类型在DDH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这可能是由差异可及性峰的关键转录因子调控所致。本研究为理解DDH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线索。

  • 11.
    脑沟形态特征与骨坏死风险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刘新桃, 宋丽娟, 梁国骏, 杨逸禧, 陈柳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80-585.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5.05.008
    摘要 (4) HTML (0) PDF (3242 KB) (0)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脑脑沟形态(如脑沟深度与开口距离)与骨坏死之间的因果关联,为骨坏死的病理机制研究及高风险人群的早期筛查提供新视角。

    方法

    本研究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设计,利用与脑沟深度与沟开口距离相关的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通过英国NHGRI-EBI和芬兰FinnGen数据库的全基因组关联数据进行分析。逆方差加权法(IVW)为主要分析方法,并通过多种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稳健性。

    结果

    研究发现,在44种脑沟形态特征中,仅右侧前下颞沟的沟开口距离与骨坏死存在显著的负向因果关联[比值比(OR)=0.348,95%置信区间(CI)(0.143,0.847),P=0.020],提示右侧前下颞沟的沟开口距离增加可能降低骨坏死风险。其他脑沟特征未显示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均为P>0.05)。

    结论

    右侧前下颞沟的脑沟开口距离与骨坏死之间存在可能的因果关联,提示脑沟形态特征可作为骨坏死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筛查高风险人群。

  • 12.
    软骨组织工程应用脱细胞干细胞基质的研究进展
    魏志鑫, 宋本静, 蒋丽, 余清卿, 谢庆云, 廖冬发, 陈松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97-60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5.05.010
    摘要 (2) HTML (0) PDF (5725 KB) (0)

    关节软骨因缺乏血管和神经,其损伤后的自我修复能力极其有限,干细胞组织工程技术为其再生提供了新的治疗前景。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有限,在体外扩增过程中易发生复制性衰老,伴随成软骨分化潜能下降。脱细胞干细胞基质(DSCM)是一种新兴的天然活性生物材料,已被证实可促进MSCs增殖,增强其成软骨分化能力,同时抑制复制性衰老与炎症反应,在软骨组织工程中有广泛应用前景。DSCM在软骨修复中的效果受细胞来源、制备方法及使用形式等因素的影响,且其在小动物模型中已成功实现促进软骨再生,展现出良好的临床转化潜力。本文综述了体外扩增的MSCs所沉积的DSCM在调控MSCs增殖、成软骨分化潜能、复制性衰老及炎症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旨在为干细胞组织工程技术在软骨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 13.
    髋关节局部解剖形态与髋关节骨关节炎的关系研究进展
    王帆, 袁鹏, 弓一心, 张世杰, 张国豪, 焦强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609-61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5.05.011
    摘要 (2) HTML (0) PDF (2879 KB) (0)

    髋关节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但目前有大量研究表明髋关节局部解剖异常是髋骨关节炎发生的危险因素。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等畸形状态可能与髋骨关节的发生及进展有重要关联。本综述从影像学的角度总结了与髋骨关节炎相关的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撞击综合征、髋内外翻等畸形的影像学评估方法、意义及研究进展,以期使读者加深对髋骨关节炎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 14.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慢性疼痛的非手术相关危险因素
    李博, 包金全, 乔成钢, 白毅, 聂继平, 张立茉, 赵文强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615-621.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5.05.012
    摘要 (3) HTML (0) PDF (3497 KB) (0)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目前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膝关节疾病的主要术式,在减轻病变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近些年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提升,TKA手术量也在逐年上涨。但在接受TKA的患者中,有高达16%~33%的患者出现术后慢性疼痛,术后慢性疼痛是引起患者术后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他们的手术医生认为通过术中评估和术后拍片提示手术已经成功。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意识到了引起术后慢性疼痛的非手术因素的重要性。影响术后慢性疼痛的非手术因素众多,关节外科医生应在术前认识到哪些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慢性疼痛,术前调整患者自身状态,降低患者术后预期,进而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一旦出现术后慢性疼痛只有当疼痛原因已经明确与手术因素有关时,才应该进行翻修手术,因为无法解释的疼痛的翻修手术被证明会导致不良的结果。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围绕对TKA术后慢性疼痛的非手术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关节外科医生的关注。

  • 15.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血液管理的研究进展
    王冠乔, 陈波波, 王宏煜, 郭晓祺, 谢海彬, 田野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622-62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5.05.013
    摘要 (5) HTML (0) PDF (3888 KB) (0)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是保障手术安全、促进功能恢复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研究显示,微创技术虽可加速术后早期康复,但对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有限;限时、低压止血带应用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氨甲环酸静脉与局部联合给药较单一途径可显著减少失血;控制性降压及术中自体血回收能够有效降低异体输血需求及相关风险。多策略联合干预可进一步优化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但其个体化实施方案尚需高质量临床证据支持。

  • 16.
    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手术复杂度与术后肿瘤残留病灶及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阎昊铮, 黄玥, 李征宇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5, 21 (04): 403-410. DOI: 10.3877/cma.j.issn.1673-5250.2025.04.005
    摘要 (5) HTML (0) PDF (3340 KB) (0)
    目的

    探讨采取新辅助化疗(NACT)联合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IDS)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的手术复杂性评分(SCS)、病变评分(DS)和术后残留病变(RD)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8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接受NACT联合IDS治疗的160例晚期EO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NACT联合IDS后是否达到肉眼无残留病灶(R0),将其分别纳入R0组(n=86)和RD组(n=74)。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术中切除组织病理学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等。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对2组患者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晚期EOC患者IDS达R0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Mantel-Haenszel χ2检验对晚期EOC患者SCS与DS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Log-rank法对R0组与RD组患者的总体生存(OS)率进行比较。本研究经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遵循其伦理要求(审批文号:2022伦审批第167号)。

    结果

    ①RD组患者术前糖类抗原(CA)125水平高于R0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2,P=0.012)。②2组患者不同程度的DS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2,P=0.004),不同程度SCS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1,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S为接受IDS后达R0的独立危险因素,中DS患者接受IDS较低DS患者更难达到R0(OR=0.094, 95%CI:0.021~0.431,P=0.002),SCS为接受IDS后达R0的独立保护因素,中SCS患者接受IDS较低SCS患者更易达到R0(OR=13.660, 95%CI:2.150~86.803,P=0.006)。③Mantel-Haenszel χ2检验结果显示,晚期EOC患者的DS与SCS无趋势相关性(χ2=0.01,P=0.906)。④Log-rank检验提示2组患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6,P=0.002)。⑤在术后有无并发症2组中,年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DS和SCS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接受NACT联合IDS治疗的晚期EOC患者,提高手术复杂度有助于实现R0并改善患者预后,但需权衡肿瘤负荷及术后并发症风险。建议术前综合评估及进行个体化决策。

  • 17.
    MRI磁化准备快速采集梯度回波序列对儿童脑发育的定量评估作用
    刘赛, 廖怡, 贾凤林, 李学胜, 马鑫茂, 李珮, 宁刚, 曲海波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5, 21 (04): 411-419. DOI: 10.3877/cma.j.issn.1673-5250.2025.04.006
    摘要 (4) HTML (0) PDF (4100 KB) (0)
    目的

    探讨MRI磁化准备快速采集梯度回波(MP2RAGE)序列,对儿童不同脑区脑组织T1值的定量评估作用,以及儿童不同脑区脑组织T1值随着其性别、年龄的变化特点。

    方法

    选择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进行颅脑MRI检查,并且检查结果未见异常的71例3~18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7例,女性34例,中位年龄为8.7岁(5.1,11.7岁)。采用3.0T MRI扫描仪对所有受试儿进行颅脑MP2RAGE序列检查,分别测量其小脑,小脑中脚,脑桥腹侧、背侧,额叶白质,胼胝体膝部、压部,内囊前肢、后肢,颞叶白质,丘脑,尾状核头,枕叶白质,顶叶白质,中央前、后回白质等15个脑区脑组织的T1值。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受试儿各脑区脑组织T1值与其年龄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成组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对不同性别受试儿各脑区脑组织T1值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与受试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

    ①这71例受试儿各脑区脑组织T1值与其年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桥背侧、额叶白质、颞叶白质、顶叶白质及尾状核头的T1值与其年龄,均呈较强负相关关系(rs=-0.793~-0.610,P<0.001),丘脑、枕叶白质、内囊前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及中央前、后回白质的T1值与其年龄,均呈中等负相关关系(rs=-0.588~-0.413,P<0.001),小脑、小脑中脚及内囊后肢的T1值与其年龄,均呈弱负相关关系(rs=-0.316~-0.203,P<0.05),而脑桥腹侧T1值与其年龄无相关关系(rs=-0.051,P>0.05)。②男性受试儿小脑中脚、脑桥背侧和尾状核头的T1值,均显著高于女性,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3、2.66、2.44,P=0.018、0.010、0.017)。③这71例受试儿颅脑各脑区脑组织T1值最高的3个脑区脑组织依次为:尾状核头(1 333.8±49.4)ms、丘脑(1 067.4±59.1)ms、脑桥背侧(1 003.2±38.4)ms,T1值最低的3个脑区脑组织依次为:胼胝体压部(777.4±25.1)ms、胼胝体膝部(783.0±35.9)ms和内囊后肢(834.5±38.0) ms。

    结论

    MRI MP2RAGE序列,可无创定量评估儿童脑发育过程中不同脑组织的变化趋势,儿童脑组织发育过程中大部分脑区脑组织的T1值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并且不同性别及不同脑区脑组织T1值亦各异。

  • 18.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尿道下裂术中的临床疗效
    杜冰, 孙银梅, 吴小乐, 单成静, 王丹丹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5, 21 (04): 420-428. DOI: 10.3877/cma.j.issn.1673-5250.2025.04.007
    摘要 (6) HTML (0) PDF (3623 KB) (0)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CB)在小儿尿道下裂术(PHS)中的临床疗效及艾司氯胺酮适宜剂量。

    方法

    选择2023年4月至2024年9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进行尿道板背侧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的先天性尿道下裂(CH)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6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CH患儿平均分为S1组、S2组和S3组,每组CH患儿均为40例,艾司氯胺酮给药方式均为静脉注射,给药剂量分别为0.81、0.97及1.13 mg/kg。3组CH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均采取连续面罩吸氧,氧流量为5 L/min,对3组分别静脉注射对应剂量艾司氯胺酮,待患儿《改良警觉/镇静量表》评分≤1分时,让其取左侧卧位,由同1名高年资副主任麻醉医师对其进行超声引导下CB。记录3组CH患儿手术时间、麻醉后恢复正常的时间及艾司氯胺酮复合CB的体动抑制率;进入手术室平静时、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1 min、CB即刻、手术结束即刻、入苏醒室即刻、出苏醒室即刻(T′0~T′5)各时间点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术中和术后不良反应(视物模糊、流涎、呼吸抑制等)发生情况;评估入苏醒室即刻与入苏醒室后10、20、30 min及出苏醒室即刻(T1~T5)的《儿童麻醉苏醒期躁动量表(PAED)》评分。采用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对3组CH患儿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通过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3-05-71-H71),并且与所有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3组CH患儿年龄和体重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①3组CH患儿骶管穿刺时体动抑制率及手术时间分别整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1、S2、S3组患儿麻醉后恢复正常的时间分别为(40.9±0.6)、(41.3±0.7)、(41.7±0.5) min,3组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S1、S2组相比较,S3组患儿麻醉后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延长(F=33.23、21.98,P<0.001),S1组与S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3组CH患儿T1~T5时间点的PAED评分,T′0~T′5时间点的MAP、心率、SpO2进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措施和时间因素的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处理×时间>0.05)。进一步分析艾司氯胺酮不同剂量组CH患儿T1~T5时间点PAED评分主效应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处理=0.036),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检验水准(校正α=0.017),对3组患儿T1~T5时间点PAED评分两两比较结果显示,S3组患儿T1~T5时间点的PAED评分与S1、S2组比较,虽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33、0.316),但是S3组患儿各时间点的PAED评分平均值均高于其他2组;艾司氯胺酮不同剂量组CH患儿T′0~T′5时间点MAP、心率、SpO2的主效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处理=0.941、0.844、0.275)。③3组患儿视物模糊、谵妄、流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0.81、0.97、1.13 mg/kg艾司氯胺酮复合CB对于PHS患儿骶管穿刺操作时制动效果,以及对患儿的PAED评分、MAP、心率、SpO2、不良反应等影响相当,但是0.81 mg/kg艾司氯胺酮复合CB患儿的麻醉后恢复正常的时间最短,为艾司氯胺酮复合CB的艾司氯胺酮适宜剂量。

  • 19.
    携带者筛查发现孕妇携带DMD基因非致病性重复的家系分析及遗传咨询
    谭建新, 王玉国, 邵彬彬, 蒋祝, 罗春玉, 许争峰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5, 21 (04): 429-434. DOI: 10.3877/cma.j.issn.1673-5250.2025.04.008
    摘要 (7) HTML (0) PDF (2817 KB) (1)
    目的

    探讨携带者筛查发现的孕妇携带抗肌萎缩蛋白基因(被称为DMD基因)部分重复的致病性。

    方法

    选择2022年3月至11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接受携带者筛查发现的携带DMD基因部分重复的2例孕妇(孕妇1、2)为研究对象。采用毛细管电泳方法进行携带者筛查,对发现的DMD基因部分重复,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进行验证。对2例孕妇的家系成员采用MLPA检测DMD基因拷贝数变异(CNV),并绘制携带DMD基因部分重复的家系系谱图。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制定的《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以下简称为"ACMG指南"),对检出的基因突变进行致病性评级。结合孕妇1、2携带的DMD基因部分重复的数据库收录与文献报道情况,以及家系中男性携带者的临床表现,分析DMD基因部分重复的致病性。本研究经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审批文号:宁妇伦字(2020)KY-057]。这2例孕妇及其家系相关成员对筛查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

    ①携带者筛查结果显示,孕妇1、2分别携带DMD基因第1~6外显子杂合重复和第1~9外显子杂合重复,分别对应染色体位置为ChrX: 33339448-32816399(GRCh38)和ChrX: 33339448-32697885(GRCh38)。②孕妇1携带的DMD基因部分重复,有数据库收录及相关文献报道其致病性;孕妇2携带的DMD基因部分重复,目前尚未见数据库收录,亦无对其致病性的文献报道。③对2个家系的分析结果发现,2例孕妇所在家系中,均有表型正常的成年男性携带相应DMD基因部分重复,故考虑这2种DMD基因部分重复致病的可能性小。

    结论

    对于孕期携带者筛查中发现的临床意义不明(VUS)的DMD基因突变,分析孕妇家系成员相应DMD基因突变可为准确的遗传咨询提供依据,避免对其采取不必要的介入性产前诊断措施。

  • 20.
    Majeed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曾琳娜, 瞿宁, 朱洪涛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5, 21 (04): 435-443. DOI: 10.3877/cma.j.issn.1673-5250.2025.04.009
    摘要 (8) HTML (0) PDF (3657 KB) (0)
    目的

    探讨Majeed综合征(MS)患儿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特点。

    方法

    选择2022年7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1例MS患儿(患儿1)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MS患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分析该病患者的临床特征、遗传学特征及治疗转归。患儿1及其监护人对诊治均知情同意。

    结果

    ①患儿1,女性,14.7岁,反复全身多处关节疼痛12年,伴生长发育落后,身材矮小(身高为129 cm),偶有发热。对其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Hb)水平均降低,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升高;双骶髂+双膝MRI检查结果显示双下肢大关节骨干骺端炎症表现。患儿1被临床初诊为"全身型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JIA)待排",对其采取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调整为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甲氨蝶呤+阿达木单抗治疗的疗效均欠佳。对患儿1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发现其LPIN2基因Exon20 c.2585C>G(p.Pro862Arg)纯合突变,而被确诊为MS。结合患儿1多次细胞因子检测提示IL-6水平升高,故给予IL-6抑制剂托珠单抗治疗,随访6个月后,患儿1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其身高为140.0 cm。②文献复习结果:国内外共检索到MS患者相关研究文献共计16篇,含患儿1在内,共计40例MS患者纳入本研究分析。其中,MS成年患者为3例,儿童为37例;男性与女性比例为23∶13,另外4例性别不详;患者来自7个国家,主要集中于亚洲国家。报道父母是否近亲关系的30例患儿中,23例MS患儿的父母为近亲结婚,包括中国1例(患儿1)及国外22例(73.3%,22/30)MS患儿的父母。这40例MS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前4位依次为,先天性红细胞生成障碍性贫血(CDA)占比为97.5%(39/40),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CRMO)为95.0%(38/40),反复发热为67.5%(27/40),生长发育迟缓为62.5%(25/40);共发现LPIN2基因突变类型>24种;对MS患者采取生物制剂,如IL-1抑制剂治疗的疗效良好。

    结论

    M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早期对患儿进行基因检测有助于该病确诊、降低误诊发生,并可及时对其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从而降低该病对患儿生长速度与骨骼发育的影响。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