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

图片丢失啦
“文献”为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子库之一,囊括了40种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期刊发表的所有相关文献,涉及重症医学、超声医学、骨科学、检验医学等学科,是我国涉及学科范围最广、期刊数量最多的医学电子期刊文献资源库。

    文献分类

    Loading ...
共找到 19258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血管超声评价颈动脉蹼的结构特征
    杨洁, 华扬, 周福波, 田晓洁, 刘然, 贾凌云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 (07): 679-683.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0.07.017
    摘要 (440) HTML (3) PDF (716 KB) (48)
    目的

    通过血管超声评估颈动脉蹼(CW)的结构特征。

    方法

    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经超声检查并经CT血管造影(CTA)证实的CW患者共66例。根据超声对狭窄程度的判定,将患者分为颈动脉<50%狭窄组54例,≥50%狭窄组12例。应用超声测量CW的长度、厚度、与管壁间锐性夹角,记录CW上端的血流方向特征(顺向或逆向血流)、CW与管壁间血栓形成情况,比较2组间CW结构特征的差异,并分析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结果

    首次诊断为CW的患者为42例(42/66,63.6%),余24例患者首次检查分别诊断为溃疡斑块21例(21/66,31.8%)和夹层3例(3/66,4.5%)。<50%狭窄组与≥50%狭窄组CW的长度、厚度、方向、周边血栓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0%狭窄组CW与管壁间夹角显著小于≥50%狭窄组(中位数:39o vs 73o,P=0.002),而<50%狭窄组中夹角≤60o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50%狭窄组(74.1% vs 41.7%,P=0.042)。<50%狭窄组CW处的颈动脉残余内径明显大于≥50%狭窄组,而收缩期峰值流速明显低于≥50%狭窄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非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

    结论

    超声通过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模式可评估CW的结构特征,CW与管壁间夹角较大时更易导致局部血管狭窄≥50%,但血管狭窄并非导致CW患者脑卒中的重要原因。

  • 2.
    不同历史阶段老年骨科治疗方式的回顾与展望
    张英泽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18, 04 (01): 1-3.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18.01.001
    摘要 (138) HTML (0) PDF (374 KB) (3)
    Baidu(11)
  • 3.
    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吴卫卫, 曹建业, 董利薇, 张静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0, 06 (05): 291-296.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0.05.008
    摘要 (182) HTML (1) PDF (657 KB) (2)
    目的

    比较超声波治疗、悬吊治疗以及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对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疗效对比分析。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30例患者,年龄28~45岁,男性与女性患者各15例。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将3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人。分别为超声波治疗组、悬吊治疗组、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组。每组每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2 w,治疗前后进行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来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的改善情况。

    结果

    3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4~8 w。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82,P<0.001)。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69,P=0.043)。三组治疗后VAS评分,超声波组联合悬吊组降低最明显(t=12.676,P<0.001)。三组治疗后ODI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9.67,P<0.001)。三组治疗后ODI指数评分,超声波组联合悬吊组最低(t=12.737,P<0.001)。

    结论

    超声波及悬吊治疗均可以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及改善功能障碍。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能更有效的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及改善功能障碍。

  • 4.
    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张桂玲, 张怀强, 王洪生, 孙印臣, 赵佩林, 王志明, 孟文博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 06 (04): 229-23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0.04.008
    摘要 (176) HTML (4) PDF (589 KB) (4)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的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治疗方案,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病机制,以提高其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颅CT扫描和MRI诊断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根据不同病情将儿童外伤性脑梗死进行诊断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腔隙性脑梗死患儿给予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并辅以高压氧、运动康复治疗;局灶型脑梗死、混合型脑梗死患儿除应用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外,还应用小剂量脱水剂和小剂量激素,并随病情演变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大面积脑梗死的患儿,急诊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给予降颅压、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治疗。观察患儿的治疗结果及恢复情况。

    结果

    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中,恢复良好35例(83.3%),中残4例(9.5%),重残2例(4.8%),死亡1例(2.4%),无植物生存。腔隙性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100%,局灶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2.5%,混合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0%,大面积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50%。

    结论

    针对不同类型的脑梗死患儿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提高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 5.
    海拔4000米以上超高原地区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特点分析
    贺中正, 马健康, 贡桑, 贡桑明久, 次旦扎西, 靳志勇, 冉彩虹, 王宏, 王瑜, 龙乾发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2): 96-99.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0.02.007
    摘要 (291) HTML (2) PDF (555 KB) (5)
    目的

    研究海拔4000米以上超高原地区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特点。

    方法

    选取阿里地区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共68例幕上脑出血患者,采集临床资料并测量出血量,应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民族、发病时间、入院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清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化验值等因素与出血量的相关性,并根据CT结果分为基底节区组(33例)和脑叶组(35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基底节区组与脑叶组出血不同特点。

    结果

    研究组68例患者性别、年龄、民族、发病时间、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清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化验值与出血量均无明确相关性(P>0.05);基底节区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脑叶组[(184.9±28.5)mmHg(1 mmHg=0.133 kPa) vs (164.6±24.4)mmHg,(113.0±18.1)mmHg vs (103.0±18.4)mmH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0.499、0.486;P=0.002、0.033)。

    结论

    超高原脑出血患者出血量相关因素尚不明确,出血位于基底节区与位于脑叶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具有不同特点。

  • 6.
    静电纺复合生物材料与SIS生物补片在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多中心比较研究
    李绍杰, 唐健雄, 校红兵, 华蕾, 黄磊, 平定, 司仙科, 胡星辰, 蔡昭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4): 336-34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0.04.004
    摘要 (160) HTML (7) PDF (882 KB) (14)
    目的

    比较静电纺复合生物材料与猪小肠黏膜下层补片修补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评价。

    方法

    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等3医院,单侧原发性腹股沟疝患者172例,进行随机、单盲、对照、多中心试验。将患者随机分配至静电纺复合生物材料组(试验组)或猪小肠黏膜下层补片组(对照组),每组患者86例。患者均接受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tARB术)治疗,并在干预后1、3、6个月接受评估。主要评估指标是腹股沟疝术后复发;次要评估指标包括腹股沟疼痛、舒适感、血清肿、手术部位感染及生殖系统等术后并发症。

    结果

    随访6个月,有3例丢失,其中2例(对照组)均失去随访,1例患者(试验组)在手术区域产生炎症(暂停)。随访期间,2组均未出现疝复发的病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出现了术后并发症患者,分别为5例(5/86,5.95%)和2例(2/86,2.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评分上2组间未出现显著差异。

    结论

    静电纺复合生物补片可以作为一种腹股沟疝补片的选择,具有复发率低、可吸收、远期舒适性好等特点,可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运用。

  • 7.
    达芬奇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关键技术与注意事项
    刘荣, 李吉喆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9, 13 (04): 336-339.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19.04.004
    摘要 (64) HTML (1) PDF (872 KB) (2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肝胆外科中最为复杂的手术方式之一,其微创化的发展一直是学科的热点领域。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因其难度大、学习曲线长等特点,目前仍未广泛开展。根据美国国立癌症数据库报道,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仅占所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9%。与腹腔镜手术不同,机器人手术系统具备立体化放大视野、过滤人手颤动、模拟手腕等特点,在胰十二指肠切除微创手术领域展现了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本文将重点介绍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关键技术与注意事项,为同行们提供临床实践的参考。

  •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超声医学科防控精细化管理探索
    张一休, 吕珂, 孟伟, 林海珊, 高宇, 杨萌, 李文波, 张青, 齐振红, 夏宇, 李建初, 姜玉新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 (08): 787-790.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0.08.014
    摘要 (182) HTML (0) PDF (979 KB) (152)
  • 9.
    成人肾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吴晴航, 吴建永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86-92.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03.2025.02.003
    摘要 (2) HTML (0) PDF (3047 KB) (0)
    目的

    探讨成人肾移植受者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的临床特征和转归。

    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0日肾移植术后确诊PTLD的41例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受者死亡为观察终点,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组间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受者生存的危险因素。连续变量的临界值由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确认。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随访截至2024年11月30日,14例受者死亡,27例存活。存活组与死亡组受者移植至PTLD确诊时间和多器官受累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TLD确诊时,存活组和死亡组受者血清肌酐分别为111.0(86.0~177.0)μmol/L和142.5(123.8~171.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694,P<0.05)。41例肾移植受者确诊PTLD后平均总生存期为(83±11)个月(1~132个月),移植至PTLD确诊时间>1年的受者生存率低于≤1年者(χ2=4.044,P<0.05);存在多器官受累受者生存率低于不存在者(χ2=4.368,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示,移植至PTLD确诊时间>1年(HR=0.108,95%CI:0.013~0.992)、乳酸脱氢酶>285 U/L(HR=0.171,95%CI:0.034~0.874)和多器官受累(HR=0.182,95%CI:0.039~0.856)均为影响PTLD受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接受R-序贯疗法与接受R-CHOP或其他含R化疗方案的受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治疗后达到淋巴瘤缓解的受者生存率高于未达到者(χ2=15.859,P<0.05)。EB病毒(EBV)和CMV感染在早发型PTLD组中更为常见(P均<0.05)。

    结论

    成人肾移植受者PTLD预后差,EBV和CMV感染常见于早发型PTLD;确诊PTLD至移植后间隔>1年、多器官受累和乳酸脱氢酶升高是影响受者生存的危险因素。

  • 10.
    中重度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张岩, 刘跃闻, 阎浩, 王学一, 王博谦, 宋醒, 刘帅, 杨宏伟, 何龙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93-9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03.2025.02.004
    摘要 (0) HTML (0) PDF (2552 KB) (0)
    目的

    通过对中重度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预后进行系统性评估,探索肾移植术后发生中重度TRAS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7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进行肾移植,并在随访中确诊为中重度TRAS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以接受同一供者另一侧供肾的受者作为对照。收集患者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式以及预后情况。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中重度TRAS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危险因素对TRAS的预测效能。

    结果

    肾移植术后中重度TRAS发生率为4.5%,发生中位时间为术后157 d。发生TRAS时,TRAS组中性粒细胞比值、血清尿素氮、肌酐和胱抑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TRAS组患者体质指数较低,二次移植比例较高,使用咪唑立宾患者较多,血清脂蛋白a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将以上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二次移植(HR=5.772,95%CI:1.227~26.684,P<0.05)、高水平脂蛋白a(HR=1.008,95%CI:1.002~1.013,P<0.05)是发生中重度TRA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脂蛋白a绘制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0.771(95%CI:0.597~0.946,P<0.05),最佳截断值为74.95 nmol/L。TRAS组患者9例支架植入,2例单纯球囊扩张,5例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后3、7、14和28 d以及术后2个月和3个月血清肌酐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59、3.354、2.795、3.148、3.040和3.721,P<0.05)。

    结论

    肾移植受者发生中重度TRAS时患者中性粒细胞比值较高,贫血更为严重,血清尿素氮、肌酐和胱抑素水平均明显升高。对于二次移植及脂蛋白a高于74.95 nmol/L的患者,中重度TRAS发生风险较高。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中重度TRAS患者肾功能。

  • 11.
    人全血细环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构建及临床评估
    张涛, 罗锐, 丁晨鑫, 叶啟发, 王彦峰, 周鑫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99-10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03.2025.02.005
    摘要 (1) HTML (0) PDF (2622 KB) (0)
    目的

    构建人全血细环病毒(TTV)的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并评价其在肾移植受者免疫功能评估中的作用。

    方法

    根据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数据库中公布的TTV标准核酸序列,针对非翻译区设计引物及探针,人工合成该区域序列并整合进质粒中作为检测标准品。对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和探针浓度进行反应条件优化,建立TTV qPCR检测的标准曲线。收集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108例肾移植受者和等待肾移植患者临床血液样本,根据临床状态分为稳定组、感染组、排斥组和等待移植组,进行TTV载量检测,并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TTV拷贝数对肾移植术后感染和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

    结果

    最终确定qPCR优化条件为退火温度56 ℃,引物和探针加入量均为1 μL。根据优化后的qPCR反应条件,以1×109~1×103 copies/μL的标准品为模板进行qPCR检测生成标准曲线,决定系数为0.999,斜率为-3.320,截距为42.28,扩增效率为100.1%,最低可检测1×101 copies/μL病毒载量的样品。通过对108例患者血浆样本进行优化条件下的qPCR检测发现,TTV载量与感染或排斥反应的发生相关。稳定组受者TTV载量为5.125(4.550,5.491) log copies/μL,感染组TTV载量升高,为5.888(5.135,6.506) log copies/μL;排斥组TTV载量降低,为4.167(3.459~4.869)log copies/μL;移植前组TTV载量最低,为2.885(2.636,3.233) log copies/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V载量诊断排斥反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5(P<0.05),约登指数最大时截断值为4.999 log copies/μL;TTV载量诊断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58(P<0.05),约登指数最大时截断值为5.770 log copies/μL。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TTV qPCR检测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以用于人全血TTV的检测。当TTV载量低于9.98×104 copies/μL时,发生排斥反应的风险较大;当TTV载量高于5.89×105 copies/μL时,发生感染的风险较大。

  • 12.
    扩充胰岛移植供体池的机遇与挑战
    钟瀚翔, 郭闻渊, 殷浩, 赵渊宇, 丁国善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120-127.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03.2025.02.010
    摘要 (2) HTML (0) PDF (3350 KB) (0)

    随着1型糖尿病患者治疗需求的增加,胰岛移植成为一种具有潜力的治愈性治疗手段,而供体池的扩充是其临床应用的关键挑战。本文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系统探讨人类来源胰岛细胞、异种来源胰岛细胞、人工胰岛细胞和胰岛类器官在供体池扩展中的应用前景。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胰岛细胞、自体胰岛细胞及活体供体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基因编辑猪胰岛细胞在异种移植中展示了良好潜力;干细胞分化技术和直接重编程策略使人工胰岛细胞的生成成为可能;胰岛类器官通过3D生物打印与组织工程技术,进一步实现了类胰岛的结构和功能优化。然而,免疫排斥和移植物功能长期维持等问题仍是现有技术面临的主要障碍。通过优化供体细胞来源、改进免疫耐受策略以及结合基因编辑与再生医学技术,这些新兴方案的临床转化前景逐渐明朗化。未来研究需集中于技术优化与安全性评估,为扩大供体池和提升胰岛移植的临床疗效提供全新路径。

  • 13.
    改良桥式导管内引流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李金洁, 颜迪, 高德山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488-49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5.004
    摘要 (0) HTML (0) PDF (2461 KB) (0)
    目的

    探究改良胰管-空肠桥式导管内引流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取前瞻性研究,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接受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95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改良组48例应用改良胰管-空肠桥式导管内引流,对照组47例行传统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含内引流)。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或计数资料如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以率表示,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以Kaplan-Meier绘制生存分析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生存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住院费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与对照组患者累积总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 vs. 95.7%,Log-Rank χ2=1.887,P>0.05);与对照组相比,改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吻合时间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第1天引流液淀粉酶水平更低(P<0.05);改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Clavien-Dindo Ⅰ-Ⅲ并发症分级均低于对照组(4.2% vs. 27.7%,P<0.05)。改良组B/C级CR-POPF发生率为2.1%(1/4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0%(8/47)(P<0.05)。

    结论

    在LPD中,改良胰管-空肠桥式导管内引流优化了吻合操作,缩短了手术、吻合与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相较于传统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含内引流)更安全高效。

  • 14.
    两种胰肠吻合方法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对比研究
    李福荣, 王晔飞, 白治渊, 王海霖, 贺志强, 牛福勇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492-495.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5.005
    摘要 (0) HTML (0) PDF (2450 KB) (0)
    目的

    对比改良双荷包胰肠吻合法与大网膜包裹胰肠吻合法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0年4月至2023年12月行LPD的86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行改良双荷包胰肠吻合法)和观察组(行大网膜包裹胰肠吻合法),每组患者各43例。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7.0处理数据。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病理类型等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Clavien-Dindo分级等等级资料,以频数表示,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胰肠吻合时间及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总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相较于改良双荷包胰肠吻合法,大网膜包裹胰肠吻合法所用胰肠吻合时间及手术时间更短,且同样安全有效。

  • 15.
    BANCR在胰腺癌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孙海涛, 姬阆, 郝少龙, 胡阳, 孙浩, 纪宇, 聂方, 韩威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496-500.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5.006
    摘要 (0) HTML (0) PDF (2918 KB) (0)
    目的

    探索BRAF激活的非蛋白编码RNA(BANCR)在胰腺癌组织及血液中的表达,评估其作为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接受根治性手术的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配对的肿瘤组织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血清样本中BANCR表达水平;通过免疫荧光法评估肿瘤组织微淋巴管密度(MLVD)。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胰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之间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LNM(+)与LNM(-)组间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BANCR与MLVD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肿瘤组织中BANCR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外周血BANCR水平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显著升高。术前外周血BANCR高表达对不良预后的预测效能强于CA199。

    结论

    伴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BANCR表达显著高于无转移患者,提示BANCR可能成为胰腺癌淋巴结转移预测及预后评估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16.
    DeepSurv深度学习模型辅助胃癌术后精准化疗策略研究
    杨志, 夏雪峰, 管文贤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01-505.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5.007
    摘要 (0) HTML (0) PDF (2889 KB) (0)
    目的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个体化的化疗反应评分系统,为胃癌患者精准治疗提供决策支持。

    方法

    回顾性分析SEER数据库2000年至2021年间诊断为胃癌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1 478例患者。利用DeepSurv神经网络模型,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整合,建立预后预测模型。利用生存分析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并采用基于排列的方法量化每个输入特征对模型预测结果的重要性。

    结果

    模型风险评分高的患者较评分低的患者具有显著更好的预后(HR=6.19,95% CI:5.83-6.58,Log-Rank P<0.01)。遵循模型化疗建议的患者群体(n=7 367例)相比不遵循建议的患者群体(n=4 111例)具有显著更好的预后(HR=0.46,95% CI:0.44-0.49,Log-Rank P<0.01)。变量重要性分析显示,淋巴结阳性比例、T分期及年龄是影响预后和化疗推荐的三个最重要因素。模型推荐化疗的比例随肿瘤分期的进展而增加。然而,模型推荐化疗的比例随患者年龄增加而增加。

    结论

    基于SEER数据库构建的DeepSurv模型不仅能够准确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还能为精准化疗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 17.
    基于示踪成像的真实情景教学在胃肠外科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刘颂, 李秀, 陈莉, 宋鹏, 陆晓峰, 王萌, 管文贤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06-50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5.008
    摘要 (0) HTML (0) PDF (2307 KB) (0)
    目的

    探讨基于示踪成像技术开展真实情景教学对胃肠外科规范化培训效果的影响。

    方法

    利用三维CT构建术前血管成像真实场景,利用示踪导航手术观摩开展术中真实情景教学,利用新鲜标本开展术后淋巴结辨认真实情景教学。选取60名在胃肠外科接受规范化培训的学员,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学员培训前后理论知识、胃三维CT阅片、手术视频关键节点判读、术后标本辨识能力的得分差异。

    结果

    培训前四项能力得分分别为(18.5±2.4)分、(17.1±2.6)分、(17.6±3.2)分、(18.7±2.6)分,培训后四项能力得分分别为(21.2±2.0)分、(18.6±2.0)分、(19.7±2.3)分、(19.9±1.7)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基于示踪成像开展真实情景教学能够提升教学效果。

  • 18.
    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王小军, 蔡瑜, 安艳新, 刘斌, 冯永安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09-512.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5.009
    摘要 (0) HTML (0) PDF (2455 KB) (0)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胃癌(LAGC)采用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TLDG)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LAGC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式不同分为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组(TLDG组)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组(LADG组),根据一般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患者进行1:1匹配,TLDG组和LADG组各60例患者入组。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围手术期指标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t检验;分化程度等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行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TLDG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LADG组,切口长度短于LADG组(P<0.05);TLDG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进食、下床活动、术后镇痛药物使用及住院时间均短于LADG组(P<0.05);TLDG组患者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早于LADG组,术后引流量小于LADG组(P<0.05);术后1d,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TLDG组低于LADG组(P<0.0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LDG治疗LAGC患者的效果较好,术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短,术后炎症反应轻及引流量少,可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镇痛药物使用时间及引流管拔除时间。

  • 19.
    不同入路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的临床对比
    贾宇浩, 吕坤昱, 刘志强, 李保中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13-516.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5.010
    摘要 (0) HTML (0) PDF (2447 KB) (0)
    目的

    比较不同入路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92例接受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治疗的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右侧组(n=47)与左侧组(n=45)。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临床资料等计量资料用(±s)描述,行t检验;性别等计数资料用[例(%)]描述,行χ2检验。Kaplan-Meier曲线分析患者术后12个月生存情况。

    结果

    右侧组手术时间短于左侧组,清扫淋巴结数量多于左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排气、下床活动、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组别、时点以及组别与时点交互效应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7d右侧组CRP、TNF-α、IL-6低于左侧组(P<0.05)。术后1周两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CA125水平均低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左侧入路与右侧入路可获得相当的术后12月生存情况,但相较于左侧入路,右侧入路能提高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远端切除术治疗的淋巴结清扫数量,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围手术期炎症反应程度。

  • 20.
    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癌不同手术方式的近期疗效研究
    菅锎宇, 常如玉, 王达, 顼倩茹, 蒋麟, 贾宝雷, 邱宇轩, 梁峰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17-522.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5.011
    摘要 (0) HTML (0) PDF (3183 KB) (0)
    目的

    比较完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和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的近期临床结局,探究双通道吻合重建在进展期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癌(AEG)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胃腺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按1:1最近邻匹配法对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根据不同切除范围及吻合方式分为PG组(n=26)和TG组(n=26)。采用R语言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根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按1∶1最近邻匹配法进行匹配,卡钳值为0.2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行PSM前年龄及食管空肠顺逆蠕动吻合方式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SM后52例配对成功,PG组和TG组各26例。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T/N分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1d、3d、5d、7d及1个月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等营养指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淋巴结清扫总数PG组少于TG组,分别为(42.7±17.8)枚和(60.7±37.2)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但二者淋巴结阳性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对于进展期SiewertⅡ型和Ⅲ型AEG患者行近端胃切除,在肿瘤学上是安全可行的。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在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方面不劣于全胃切除重建。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