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

图片丢失啦
“文献”为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子库之一,囊括了40种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期刊发表的所有相关文献,涉及重症医学、超声医学、骨科学、检验医学等学科,是我国涉及学科范围最广、期刊数量最多的医学电子期刊文献资源库。

    文献分类

    Loading ...
共找到 19155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血管超声评价颈动脉蹼的结构特征
    杨洁, 华扬, 周福波, 田晓洁, 刘然, 贾凌云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 (07): 679-683.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0.07.017
    摘要 (433) HTML (3) PDF (716 KB) (36)
    目的

    通过血管超声评估颈动脉蹼(CW)的结构特征。

    方法

    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经超声检查并经CT血管造影(CTA)证实的CW患者共66例。根据超声对狭窄程度的判定,将患者分为颈动脉<50%狭窄组54例,≥50%狭窄组12例。应用超声测量CW的长度、厚度、与管壁间锐性夹角,记录CW上端的血流方向特征(顺向或逆向血流)、CW与管壁间血栓形成情况,比较2组间CW结构特征的差异,并分析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结果

    首次诊断为CW的患者为42例(42/66,63.6%),余24例患者首次检查分别诊断为溃疡斑块21例(21/66,31.8%)和夹层3例(3/66,4.5%)。<50%狭窄组与≥50%狭窄组CW的长度、厚度、方向、周边血栓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0%狭窄组CW与管壁间夹角显著小于≥50%狭窄组(中位数:39o vs 73o,P=0.002),而<50%狭窄组中夹角≤60o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50%狭窄组(74.1% vs 41.7%,P=0.042)。<50%狭窄组CW处的颈动脉残余内径明显大于≥50%狭窄组,而收缩期峰值流速明显低于≥50%狭窄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非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

    结论

    超声通过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模式可评估CW的结构特征,CW与管壁间夹角较大时更易导致局部血管狭窄≥50%,但血管狭窄并非导致CW患者脑卒中的重要原因。

  • 2.
    不同历史阶段老年骨科治疗方式的回顾与展望
    张英泽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18, 04 (01): 1-3.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18.01.001
    摘要 (136) HTML (0) PDF (374 KB) (3)
    Baidu(11)
  • 3.
    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吴卫卫, 曹建业, 董利薇, 张静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0, 06 (05): 291-296.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0.05.008
    摘要 (167) HTML (1) PDF (657 KB) (2)
    目的

    比较超声波治疗、悬吊治疗以及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对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疗效对比分析。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30例患者,年龄28~45岁,男性与女性患者各15例。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将3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人。分别为超声波治疗组、悬吊治疗组、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组。每组每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2 w,治疗前后进行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来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的改善情况。

    结果

    3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4~8 w。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82,P<0.001)。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69,P=0.043)。三组治疗后VAS评分,超声波组联合悬吊组降低最明显(t=12.676,P<0.001)。三组治疗后ODI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9.67,P<0.001)。三组治疗后ODI指数评分,超声波组联合悬吊组最低(t=12.737,P<0.001)。

    结论

    超声波及悬吊治疗均可以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及改善功能障碍。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能更有效的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及改善功能障碍。

  • 4.
    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张桂玲, 张怀强, 王洪生, 孙印臣, 赵佩林, 王志明, 孟文博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 06 (04): 229-23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0.04.008
    摘要 (172) HTML (4) PDF (589 KB) (2)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的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治疗方案,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病机制,以提高其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颅CT扫描和MRI诊断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根据不同病情将儿童外伤性脑梗死进行诊断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腔隙性脑梗死患儿给予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并辅以高压氧、运动康复治疗;局灶型脑梗死、混合型脑梗死患儿除应用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外,还应用小剂量脱水剂和小剂量激素,并随病情演变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大面积脑梗死的患儿,急诊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给予降颅压、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治疗。观察患儿的治疗结果及恢复情况。

    结果

    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中,恢复良好35例(83.3%),中残4例(9.5%),重残2例(4.8%),死亡1例(2.4%),无植物生存。腔隙性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100%,局灶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2.5%,混合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0%,大面积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50%。

    结论

    针对不同类型的脑梗死患儿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提高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 5.
    海拔4000米以上超高原地区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特点分析
    贺中正, 马健康, 贡桑, 贡桑明久, 次旦扎西, 靳志勇, 冉彩虹, 王宏, 王瑜, 龙乾发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2): 96-99.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0.02.007
    摘要 (279) HTML (2) PDF (555 KB) (4)
    目的

    研究海拔4000米以上超高原地区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特点。

    方法

    选取阿里地区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共68例幕上脑出血患者,采集临床资料并测量出血量,应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民族、发病时间、入院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清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化验值等因素与出血量的相关性,并根据CT结果分为基底节区组(33例)和脑叶组(35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基底节区组与脑叶组出血不同特点。

    结果

    研究组68例患者性别、年龄、民族、发病时间、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清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化验值与出血量均无明确相关性(P>0.05);基底节区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脑叶组[(184.9±28.5)mmHg(1 mmHg=0.133 kPa) vs (164.6±24.4)mmHg,(113.0±18.1)mmHg vs (103.0±18.4)mmH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0.499、0.486;P=0.002、0.033)。

    结论

    超高原脑出血患者出血量相关因素尚不明确,出血位于基底节区与位于脑叶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具有不同特点。

  • 6.
    静电纺复合生物材料与SIS生物补片在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多中心比较研究
    李绍杰, 唐健雄, 校红兵, 华蕾, 黄磊, 平定, 司仙科, 胡星辰, 蔡昭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4): 336-34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0.04.004
    摘要 (154) HTML (7) PDF (882 KB) (14)
    目的

    比较静电纺复合生物材料与猪小肠黏膜下层补片修补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评价。

    方法

    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等3医院,单侧原发性腹股沟疝患者172例,进行随机、单盲、对照、多中心试验。将患者随机分配至静电纺复合生物材料组(试验组)或猪小肠黏膜下层补片组(对照组),每组患者86例。患者均接受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tARB术)治疗,并在干预后1、3、6个月接受评估。主要评估指标是腹股沟疝术后复发;次要评估指标包括腹股沟疼痛、舒适感、血清肿、手术部位感染及生殖系统等术后并发症。

    结果

    随访6个月,有3例丢失,其中2例(对照组)均失去随访,1例患者(试验组)在手术区域产生炎症(暂停)。随访期间,2组均未出现疝复发的病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出现了术后并发症患者,分别为5例(5/86,5.95%)和2例(2/86,2.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评分上2组间未出现显著差异。

    结论

    静电纺复合生物补片可以作为一种腹股沟疝补片的选择,具有复发率低、可吸收、远期舒适性好等特点,可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运用。

  • 7.
    达芬奇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关键技术与注意事项
    刘荣, 李吉喆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9, 13 (04): 336-339.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19.04.004
    摘要 (61) HTML (1) PDF (872 KB) (2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肝胆外科中最为复杂的手术方式之一,其微创化的发展一直是学科的热点领域。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因其难度大、学习曲线长等特点,目前仍未广泛开展。根据美国国立癌症数据库报道,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仅占所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9%。与腹腔镜手术不同,机器人手术系统具备立体化放大视野、过滤人手颤动、模拟手腕等特点,在胰十二指肠切除微创手术领域展现了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本文将重点介绍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关键技术与注意事项,为同行们提供临床实践的参考。

  •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超声医学科防控精细化管理探索
    张一休, 吕珂, 孟伟, 林海珊, 高宇, 杨萌, 李文波, 张青, 齐振红, 夏宇, 李建初, 姜玉新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 (08): 787-790.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0.08.014
  • 9.
    经口超级微创超声波联合化学溶石碎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初探
    翟亚奇, 陈德鑫, 吴文焘, 姚致远, 李明阳, 令狐恩强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5, 12 (02): 90-95.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5.02.005
    摘要 (8) HTML (2) PDF (1467 KB) (1)

    目的

    探讨经口超级微创超声波联合化学(D-柠檬烯)溶石碎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

    收集2024 年10 月15 日至2025 年4 月1 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胆囊切除术后新鲜胆囊结石标本72 枚,使用红外光谱法对结石进行分类(胆固醇、胆色素和混合性结石各24 枚)。 每类结石随机分配至单纯溶石组和超声波联合溶石组,两组结石的重量、大小无明显差异。单纯溶石组在37℃恒温条件下,加入20 ml D-柠檬烯,在60 转/min 低速搅拌下进行溶石,而超声波联合溶石组在单纯溶石基础上,给予1MHz 超声波联合溶石,观察8 h。 对于能够完全溶解的结石类型,比较两组的溶解时间;不能完全溶解的结石类型,比较两组的溶解率。 溶解率定义为:(操作前胆囊结石的重量-操作后胆囊结石的重量)/操作前胆囊结石的重量。

    结果

    超声波联合溶石组中胆固醇结石、混合性结石平均的溶解时间明显短于单纯溶石组[(36. 42 ±18. 05) min 比(130. 83 ±51.60)min(t=5.98,P &lt;0.001)]和[(93.75 ±26.38) min 比(353.33 ±120.70)min(t =7.28,P &lt;0.001)]。 对于胆色素结石,单纯溶石组与超声波联合溶石组的中位溶解率为(16.70%比72.46%,Z=4.175,P &lt;0.001)。 单纯溶石组均未完全溶解,超声波联合溶石组中有5 枚结石完全溶解,其中位溶解时间为350(330,420) min。

    结论

    初步表明,经口超级微创超声波联合化学溶石碎石术能有效溶解胆囊结石,其溶石效率高于单纯D-柠檬烯溶石,有望为胆囊结石患者提供一种新的“保胆取石”治疗方法。

  • 10.
    基于胃部黏膜下肿瘤的生长方式探讨内镜下治疗策略和疗效分析
    陆友祝, 丁永刚, 范钦梅, 李方圆, 吴大鹏, 王磊, 周玉宏, 张其德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5, 12 (02): 96-102.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5.02.006
    摘要 (12) HTML (0) PDF (1390 KB) (1)

    目的

    本文拟探讨基于胃SMT 生长方式对内镜下治疗策略的选择和疗效分析。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 年1 月至2024 年8 月经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住院治疗的143 例胃SMT 患者,根据超声内镜(EUS)及CT 检查判断其生长方式,分析其内镜下治疗策略选择、治疗效果、并发症等。

    结果

    143 例患者,腔内组63 例、壁内组50 例及腔外组30 例;男58 例、女85 例,平均年龄为(57.84 ±11.99)岁。 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生长部位、瘤体直径、手术时间、内镜完整切除率及病理类型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gt;0.05)。 腔外组及壁内组的EFR 比率、荷包缝合率及胃管留置率均显著高于腔内组(P &lt;0.001,0.002,&lt;0.001),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各组间手术方式仍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11),创面缝合方式及胃管留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159,0.131)。 腔内组及壁内组根据SMT 生长部位的亚组分析显示:位于胃底部位的病灶EFR 比率显著高于非胃底部位(P=0.049,0.021),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壁内组中胃底部位的EFR 比率显著高于非胃底部位(P=0.003)。

    结论

    胃SMT 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腔内型及非胃底部位的壁内型SMT 以ESE 治疗为主,胃底部位的壁内型及所有腔外型SMT 需行EFR。 基于胃SMT 生长方式对内镜治疗策略选择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术前准备及围手术期管理。

  • 11.
    超级微创手术治疗胃癌的创伤炎症变化研究
    肖盼, 晏阳, 李惠凯, 郝婧, 张晓, 陈倩倩, 令狐恩强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5, 12 (02): 103-106.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5.02.007
    摘要 (8) HTML (0) PDF (976 KB) (3)

    目的

    通过胃癌患者行超级微创手术(SMIS)与器官切除式手术(ORS)炎症因子对比,评估SMIS 对人体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随机纳入2023 年5 月至2024 年4 月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医学部行SMIS 手术20 例胃癌患者,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医学部行ORS 手术20 例胃癌患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术前1 d 和术后3 d 血清样本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6 种炎症因子浓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

    SMIS 治疗的胃癌患者术前术后6 种炎症因子浓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gt;0.05),ORS 治疗的胃癌患者术前术后6 种炎症因子浓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gt;0.05)。

    结论

    SMIS 术后早期炎症反应控制方面与ORS 表现相当,未来研究可延长观察时间窗或纳入更多炎症指标,以更全面地评估不同术式对创伤炎症反应的影响。

  • 12.
    胃底腺型肿瘤的内镜及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王林茹, 张楠, 苏松, 李淑英, 陈薇, 程学斌, 袁静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5, 12 (02): 107-113.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5.02.008
    摘要 (7) HTML (0) PDF (1587 KB) (1)

    目的

    探讨胃底腺型肿瘤的内镜、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1 月至2024 年8 月经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诊断为胃部胃底腺型肿瘤的17 例患者,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

    17 例胃底腺型肿瘤中,12 例泌酸腺腺瘤(OGA)、3 例胃底腺型腺癌(GA-FG)、2 例胃底腺黏膜型腺癌(GA-FGM)。 其中,男12 例、女5 例,中位年龄58 岁。 内镜下,肿瘤表现为0-Ⅰ型(6 例)、0-Ⅱa 型(7 例)、0-Ⅱb 型(2 例)、0-Ⅱa+Ⅱc 型(2 例)。 组织学上,肿瘤具有胃底腺分化特点,结构异型性明显,腺体密集,形状不规则,部分融合;细胞异型性小,以主细胞分化为主。 免疫组化染色示胃底腺型肿瘤表达胃蛋白酶原-1、MUC6;OGA 和GA-FG 为MUC5AC 阴性,Ki-67 增殖指数较低,而GA-FGM 不同程度表达MUC5AC,Ki-67 增殖指数较高。

    结论

    胃底腺型肿瘤是一组少见的同一谱系的肿瘤,具有特殊的内镜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呈惰性至不同程度侵袭性,需在日常病理诊断中对该谱系肿瘤予以重视。

  • 13.
    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炎症因子诱发慢性胰腺炎的研究
    孙媛, 江振宇, 周怡, 王驰, 陈洪锁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5, 12 (02): 114-121.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5.02.009
    摘要 (5) HTML (0) PDF (2572 KB) (1)

    目的

    探索慢性胰腺炎(CP)的发病机制,检测验证慢性胰腺炎、肠道菌群以及免疫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为CP 的病因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持。

    方法

    第一部分:招募2023 年1 月至2024 年12 月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患者,按标准纳入实验组(CP 患者)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收集患者粪便行16S rRNA 测序,血清用ELISA 检测IL -6、IL-8、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和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等炎症因子,对比分析CP 患者与正常人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差异。 第二部分:应用二丁基二氯化锡(DBTC)建造CP 大鼠模型,分为实验组(CP 模型)和对照组(空白对照),并将DBTC 分为1.6 mg·kg -1高浓度、0.8 mg·kg -1 低浓度,分别注射,留取粪便和血液标本进行检测。

    结果

    CP 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存在明显的菌群差异,表现为有益菌减少,致病菌增加。CP 组血清IL -6 (P &lt;0.05)、IL-8(P &lt;0.01)、IL-1β(P &lt;0.001)、NF-κB p65(P &lt;0.01)高于对照组,对照组TNF-α(P &lt;0.001)高于CP 组。 同时CP 大鼠模型实验粪便检测结果与人类相近,血液中NF-κB p65、IL-1β、IL-8、TNF-α 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lt;0.0001),IL-6(P &lt;0.01)也高于对照组。

    结论

    研究表明慢性胰腺炎和肠道菌群紊乱以及免疫因子升高有关,并进一步提出肠道菌群通过IL-1β/NF-κB p65 信号通路调控CP 的假设,同时明确了高剂量DBTC 建造的CP 大鼠模型更具稳定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 14.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脂源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王伟伟, 邱晓珏, 赵坤豪, 翟亚奇, 许俊峰, 杨婷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5, 12 (02): 122-125.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5.02.010
    摘要 (5) HTML (0) PDF (972 KB) (0)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脂源性胰腺炎患者临床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法,从2023 年5 月1 日至2023 年10 月31 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医学部收治的脂源性胰腺炎患者中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40 例,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干预组(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病情康复速度、护理满意度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lt;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lt;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脂源性胰腺炎患者的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15.
    基于结肠镜标本的结肠癌类器官构建技术及临床科研应用前景探究
    张建秀, 聂娇, 杜超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5, 12 (02): 126-129.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5.02.011
    摘要 (6) HTML (0) PDF (1260 KB) (0)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基于类器官模型的CRC 个体化治疗,尤其在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与机制探索方面,结肠镜活检已成为CRC 诊断和监测的常规手段,其获取的肿瘤组织为类器官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标本来源。 利用结肠镜标本建立CRC 类器官模型,不仅能够保留患者的遗传和表型特征,还可用于药物敏感性测试、生物标志物筛选及耐药机制研究。 本文通过对结肠镜活检来源的组织进行CRC 类器官构建技术的标准化流程、技术特点及价值以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CRC 的精准化和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 16.
    胃镜检查黏膜清洁准备研究进展
    王盈盈, 邱晓珏, 刘晓冰, 宋杰, 姚怡, 高远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5, 12 (02): 130-134. DOI: 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5.02.012
    摘要 (6) HTML (0) PDF (1269 KB) (0)

    胃镜是上消化道早癌诊治的重要方法,良好的胃镜检查前黏膜清洁准备可以为胃镜检查提供清晰的视野,缩短检查时间等。 本文从胃镜检查前常用祛泡剂、祛黏液剂的作用、联合用药、护理措施、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

  • 17.
    超声微泡辅助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超声引导的肾内递送对大鼠急性肾损伤的治疗作用
    陈雨浩, 张楚悦, 绳春佳, 肖拓, 姜波, 蔡广研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5, 14 (03): 126-132.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16.2025.03.002
    摘要 (12) HTML (1) PDF (1903 KB) (1)

    目的

    探讨超声微泡辅助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肾内递送对大鼠急性肾损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

    选取24 只雄性8 周龄SD 正常大鼠随机均分为4 组:对照组(正常大鼠注射磷酸盐缓冲液)、模型组(急性肾损伤大鼠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外泌体组(急性肾损伤大鼠注射外泌体)和混合囊泡组(急性肾损伤大鼠注射超声微泡混合外泌体),6 只/组。 急性肾损伤大鼠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顺铂(5 mg/kg)建立,对照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 急性肾损伤建模后第1 天在超声引导下各组大鼠进行经皮肾内注射,大鼠肾脏上下极共注射100 μl (对照组和模型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外泌体组注射外泌体、混合囊泡组注射外泌体中混入超声微泡),注射后立即使用相同参数进行超声激发。 注射后每天监测各组大鼠的肾功能,在第4 天取材。 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并检测凋亡细胞数量和肾损伤分子-1 蛋白表达。

    结果

    混合囊泡组大鼠的超声回声显影效果优于外泌体组,而且肾脏外泌体驻留数量以及肾脏细胞外泌体数量均较外泌体组明显增加(P 均<0.05)。 外泌体组和混合囊泡组大鼠的肾功能、肾小管病理损伤评分、细胞凋亡数量及肾损伤分子-1 蛋白表达均优于模型组,而且混合囊泡组的这些指标亦优于外泌体组(P 均<0.05)。

    结论

    超声微泡辅助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超声引导下的肾内递送能够减轻大鼠的急性肾损伤。

  • 18.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和血小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脑卒中风险的相关性
    韩秋霞, 朱晗玉, 段颖洁, 田明威, 朱凯怡, 马丽洁, 孙倩美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5, 14 (03): 140-145.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16.2025.03.004
    摘要 (7) HTML (0) PDF (954 KB) (2)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onocyte/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 MHR)和血小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platelet/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 PH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1 月1 日至2023 年6 月30 日在北京朝阳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将其分为AIS 组和非AIS 组。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 回归模型分析MHR 和PHR 对患者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纳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58 例,其中AIS 组67 例、非AIS 组191 例,中位数随访时间63 个月。 AIS 组和非AIS 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MHR 和PHR 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 均<0.05)。 单因素Cox 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高MHR(HR =7.439,P =0.001)和高PHR(HR =1.006,P <0.001)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 在校正混杂因素后,高MHR(HR=7.277,P=0.004)和高PHR(HR=1.007,P <0.001)仍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IS 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MHR 和PHR 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IS 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19.
    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体重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娜孜亚·斯加克, 阿依加肯·卡司木马力, 玛伊努尔·阿卜拉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5, 14 (03): 146-151.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16.2025.03.005
    摘要 (9) HTML (0) PDF (856 KB) (0)

    目的

    探究接受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体重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3 年1 月至2023 年12 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 根据血管通路将患者分为动静脉内瘘组和中心静脉导管组,比较两组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长情况,再将患者分为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超标组和正常组,比较各组患者间差异,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方法分析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238 例血液透析患者,其中动静脉内瘘组211 例、中心静脉导管组27 例;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超标组81 例、正常组157 例。 在动静脉内瘘组中,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超标者68 例、正常者143 例,而在中心静脉导管组中,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超标者13 例、和正常者14 例。 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超标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白蛋白、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组(P 均<0.05),但其平均透析龄、尿素清除指数、血磷、C 反应蛋白则均高于正常组(P 均<0.05)。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全部患者中,年龄、透析龄、尿素清除指数、血磷和C 反应蛋白为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的影响因素。 在动静脉内瘘组患者中,年龄、透析龄、尿素清除指数、白蛋白、血磷和C 反应蛋白为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的影响因素,而在中心静脉导管组患者中,年龄、透析龄、白蛋白和血磷为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的影响因素(P 均<0.05)。

    结论

    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间期体重变化无显著差异;年龄、透析龄、基础营养水平及炎症水平与患者的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关系密切。

  • 20.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朱凯怡, 孙倩美, 马丽洁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5, 14 (03): 152-157.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16.2025.03.006
    摘要 (8) HTML (0) PDF (995 KB) (0)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1 月1 日至2024 年1 月1 日在北京朝阳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将其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和曲线下面积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14 例,年龄(59.31 ±12.82)岁,男性171 例(54.5%),女性143 例(45.5%)。 急性冠脉综合征组70 例(22.3%),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组244 例(77.7%)。 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与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在吸烟史、糖尿病病史、血压、甲状旁腺素及系统免疫炎症指数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 均<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显著相关(OR=1.002,95%CI:1.001 ~1.003,P <0.001);而且,系统免疫炎症指数预测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83(95% CI:0.723 ~0.843,P <0.001)。

    结论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相关性,提示它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