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

图片丢失啦
“文献”为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子库之一,囊括了40种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期刊发表的所有相关文献,涉及重症医学、超声医学、骨科学、检验医学等学科,是我国涉及学科范围最广、期刊数量最多的医学电子期刊文献资源库。

    文献分类

    Loading ...
共找到 19458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血管超声评价颈动脉蹼的结构特征
    杨洁, 华扬, 周福波, 田晓洁, 刘然, 贾凌云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 (07): 679-683.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0.07.017
    摘要 (454) HTML (3) PDF (716 KB) (85)
    目的

    通过血管超声评估颈动脉蹼(CW)的结构特征。

    方法

    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经超声检查并经CT血管造影(CTA)证实的CW患者共66例。根据超声对狭窄程度的判定,将患者分为颈动脉<50%狭窄组54例,≥50%狭窄组12例。应用超声测量CW的长度、厚度、与管壁间锐性夹角,记录CW上端的血流方向特征(顺向或逆向血流)、CW与管壁间血栓形成情况,比较2组间CW结构特征的差异,并分析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结果

    首次诊断为CW的患者为42例(42/66,63.6%),余24例患者首次检查分别诊断为溃疡斑块21例(21/66,31.8%)和夹层3例(3/66,4.5%)。<50%狭窄组与≥50%狭窄组CW的长度、厚度、方向、周边血栓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0%狭窄组CW与管壁间夹角显著小于≥50%狭窄组(中位数:39o vs 73o,P=0.002),而<50%狭窄组中夹角≤60o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50%狭窄组(74.1% vs 41.7%,P=0.042)。<50%狭窄组CW处的颈动脉残余内径明显大于≥50%狭窄组,而收缩期峰值流速明显低于≥50%狭窄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非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

    结论

    超声通过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模式可评估CW的结构特征,CW与管壁间夹角较大时更易导致局部血管狭窄≥50%,但血管狭窄并非导致CW患者脑卒中的重要原因。

  • 2.
    不同历史阶段老年骨科治疗方式的回顾与展望
    张英泽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18, 04 (01): 1-3.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18.01.001
    摘要 (141) HTML (0) PDF (374 KB) (4)
    Baidu(11)
  • 3.
    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吴卫卫, 曹建业, 董利薇, 张静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0, 06 (05): 291-296.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0.05.008
    摘要 (194) HTML (1) PDF (657 KB) (2)
    目的

    比较超声波治疗、悬吊治疗以及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对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疗效对比分析。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30例患者,年龄28~45岁,男性与女性患者各15例。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将3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人。分别为超声波治疗组、悬吊治疗组、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组。每组每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2 w,治疗前后进行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来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的改善情况。

    结果

    3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4~8 w。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82,P<0.001)。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69,P=0.043)。三组治疗后VAS评分,超声波组联合悬吊组降低最明显(t=12.676,P<0.001)。三组治疗后ODI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9.67,P<0.001)。三组治疗后ODI指数评分,超声波组联合悬吊组最低(t=12.737,P<0.001)。

    结论

    超声波及悬吊治疗均可以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及改善功能障碍。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能更有效的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及改善功能障碍。

  • 4.
    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张桂玲, 张怀强, 王洪生, 孙印臣, 赵佩林, 王志明, 孟文博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 06 (04): 229-23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0.04.008
    摘要 (183) HTML (4) PDF (589 KB) (9)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的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治疗方案,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病机制,以提高其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颅CT扫描和MRI诊断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根据不同病情将儿童外伤性脑梗死进行诊断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腔隙性脑梗死患儿给予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并辅以高压氧、运动康复治疗;局灶型脑梗死、混合型脑梗死患儿除应用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外,还应用小剂量脱水剂和小剂量激素,并随病情演变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大面积脑梗死的患儿,急诊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给予降颅压、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治疗。观察患儿的治疗结果及恢复情况。

    结果

    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中,恢复良好35例(83.3%),中残4例(9.5%),重残2例(4.8%),死亡1例(2.4%),无植物生存。腔隙性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100%,局灶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2.5%,混合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0%,大面积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50%。

    结论

    针对不同类型的脑梗死患儿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提高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 5.
    海拔4000米以上超高原地区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特点分析
    贺中正, 马健康, 贡桑, 贡桑明久, 次旦扎西, 靳志勇, 冉彩虹, 王宏, 王瑜, 龙乾发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2): 96-99.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0.02.007
    摘要 (312) HTML (2) PDF (555 KB) (6)
    目的

    研究海拔4000米以上超高原地区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特点。

    方法

    选取阿里地区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共68例幕上脑出血患者,采集临床资料并测量出血量,应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民族、发病时间、入院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清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化验值等因素与出血量的相关性,并根据CT结果分为基底节区组(33例)和脑叶组(35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基底节区组与脑叶组出血不同特点。

    结果

    研究组68例患者性别、年龄、民族、发病时间、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清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化验值与出血量均无明确相关性(P>0.05);基底节区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脑叶组[(184.9±28.5)mmHg(1 mmHg=0.133 kPa) vs (164.6±24.4)mmHg,(113.0±18.1)mmHg vs (103.0±18.4)mmH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0.499、0.486;P=0.002、0.033)。

    结论

    超高原脑出血患者出血量相关因素尚不明确,出血位于基底节区与位于脑叶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具有不同特点。

  • 6.
    静电纺复合生物材料与SIS生物补片在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多中心比较研究
    李绍杰, 唐健雄, 校红兵, 华蕾, 黄磊, 平定, 司仙科, 胡星辰, 蔡昭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4): 336-34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0.04.004
    摘要 (175) HTML (7) PDF (882 KB) (15)
    目的

    比较静电纺复合生物材料与猪小肠黏膜下层补片修补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评价。

    方法

    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等3医院,单侧原发性腹股沟疝患者172例,进行随机、单盲、对照、多中心试验。将患者随机分配至静电纺复合生物材料组(试验组)或猪小肠黏膜下层补片组(对照组),每组患者86例。患者均接受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tARB术)治疗,并在干预后1、3、6个月接受评估。主要评估指标是腹股沟疝术后复发;次要评估指标包括腹股沟疼痛、舒适感、血清肿、手术部位感染及生殖系统等术后并发症。

    结果

    随访6个月,有3例丢失,其中2例(对照组)均失去随访,1例患者(试验组)在手术区域产生炎症(暂停)。随访期间,2组均未出现疝复发的病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出现了术后并发症患者,分别为5例(5/86,5.95%)和2例(2/86,2.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评分上2组间未出现显著差异。

    结论

    静电纺复合生物补片可以作为一种腹股沟疝补片的选择,具有复发率低、可吸收、远期舒适性好等特点,可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运用。

  • 7.
    达芬奇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关键技术与注意事项
    刘荣, 李吉喆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9, 13 (04): 336-339.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19.04.004
    摘要 (67) HTML (1) PDF (872 KB) (2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肝胆外科中最为复杂的手术方式之一,其微创化的发展一直是学科的热点领域。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因其难度大、学习曲线长等特点,目前仍未广泛开展。根据美国国立癌症数据库报道,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仅占所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9%。与腹腔镜手术不同,机器人手术系统具备立体化放大视野、过滤人手颤动、模拟手腕等特点,在胰十二指肠切除微创手术领域展现了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本文将重点介绍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关键技术与注意事项,为同行们提供临床实践的参考。

  •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超声医学科防控精细化管理探索
    张一休, 吕珂, 孟伟, 林海珊, 高宇, 杨萌, 李文波, 张青, 齐振红, 夏宇, 李建初, 姜玉新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 (08): 787-790.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0.08.014
    摘要 (195) HTML (0) PDF (979 KB) (178)
  • 9.
    肠鸣音相关指标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研究
    岳青芳, 辛洁, 师帅, 王冲, 闫靓, 梁雍, 冯涛, 陈遵, 段降龙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5, 19 (04): 244-250.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5.04.005
    摘要 (4) HTML (0) PDF (2797 KB) (1)
    目的

    探讨术后第1天肠率变化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普外二科126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延迟性肠麻痹(PPOI)将患者分为PPOI组和非PPOI组,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患者术后第1天肠率变化及术后第1天肠鸣音振幅变化进行分析,以约登指数分为高肠率变化组(>6.281次/分)和低肠率变化组(≤6.281次/分),对比两组患者基础数据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差异,同时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Ⅱ级及以上)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126例患者中男性72例,女性54例。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第1天肠率变化对围手术期PPOI发生有预测价值,根据约登指数可将患者分为两组。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术前低蛋白血症(OR=3.071,P=0.018)、肿瘤N+分期(OR=2.616,P=0.046)、术后第1天肠率变化>6.281次/分(OR=3.019,P=0.019)是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低蛋白血症(OR=3.039,P=0.027)、术后第1天肠率变化>6.281次/分(OR=3.021,P=0.026)是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时,术前、术后常规行肠鸣音监测具有临床意义。通过了解患者术后第1天肠率变化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10.
    不同吻合方式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对比研究
    苏广扬, 郑政, 陈志平, 黄道海, 陈宏, 周仕海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5, 19 (04): 250-255.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5.04.006
    摘要 (2) HTML (0) PDF (2440 KB) (1)
    目的

    比较3种不同吻合方式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257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端侧组54例,行回肠-横结肠端侧吻合;逆蠕动组133例,行回肠-横结肠逆蠕动侧侧吻合;顺蠕动组70例,行回肠-横结肠顺蠕动侧侧吻合。比较3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早期恢复情况。

    结果

    3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顺蠕动组手术时间长于端侧组与逆蠕动组,而逆蠕动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端侧组(P<0.001)。3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端侧组术后复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3组各手术并发症如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肠梗阻、胃瘫、腹腔出血、切口感染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不论是端侧吻合、逆蠕动侧侧吻合还是顺蠕动侧侧吻合,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都是安全且有效的,可根据患者病情及术中情况选择适合的吻合方式。

  • 11.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近端胃切除改良双通道吻合术与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疗效对比分析
    李文斌, 李莹莹, 李纬平, 韩明, 吴健, 毕志彬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5, 19 (04): 256-263.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5.04.007
    摘要 (9) HTML (1) PDF (3250 KB) (3)
    目的

    通过对比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改良双通道吻合与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的疗效,探究改良双通道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择期行腹腔镜下AEG切除术的188例患者临床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比较近端胃切除改良双通道吻合(改良双通道组)与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Roux-en-Y组)治疗AEG的临床效果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吻合口炎、吻合口狭窄情况、营养状况和术后生存率等指标。

    结果

    188例患者中Roux-en-Y组161例,改良双通道组27例,匹配后两组各13例。与Roux-en-Y吻合组相比,改良双通道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更短,消化道重建时间更长(48 h vs 72 h,P=0.012;6 d vs 11 d,P<0.001;65.46 min vs 46.62 min,P<0.001)。两组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改良双通道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Roux-en-Y组(P=0.047)。两组在术后并发症Clavein-Dindo Ⅰ级、生活质量Visick 1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17)。改良双通道组在术后9、12个月的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水平增长率,以及术后12个月的体质指数增长率均高于Roux-en-Y组(P<0.05)。随访截至2024年11月,改良双通道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Roux-en-Y组(P=0.033)。

    结论

    相较于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改良双通道吻合治疗AEG在术后营养、术后并发症、术后生存率等临床结局方面是安全可靠的,更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

  • 12.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重建在食管胃结合部癌中的应用分析:一项术后短期结局的回顾性研究
    钟思权, 雒洪志, 周仕海, 孙浩, 叶少炜, 郑政, 冯春在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5, 19 (04): 264-268.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5.04.008
    摘要 (2) HTML (0) PDF (943 KB) (2)
    目的

    探索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重建在食管胃结合部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2月至2023年6月于中山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9例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重建组(试验组,35例)及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重建组(对照组,44例)。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总住院时间)、术后短期并发症(术后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肠梗阻、肺部感染及反流性食管炎)以及术后营养状况[术后第6个月的白蛋白、血红蛋白、预后营养指数(PNI)及第三腰椎层面骨骼肌指数]。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临床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总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未见增加,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13、-0.761、-1.162,Z=-0.848,P=0.111、0.447、0.245、0.396)。在术后近期并发症方面,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肠梗阻、肺部感染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43、0.533、0.152、0.055、0.022,P=0.285、0.465、0.697、0.814、0.883)。但在术后随访第6个月时,试验组的术后营养状况恢复更佳,两组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和PNI第三腰椎层面骨骼肌指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60、2.593、2.706、2.529,P=0.010、0.011、0.008、0.013)。

    结论

    在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方面,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的安全性与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相当,但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重建患者的术后营养状况恢复更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 13.
    真空辅助微创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分叶状肿瘤的安全性评估: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
    严孟欣, 朱星瑀, 陈翔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5, 19 (04): 269-273.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5.04.009
    摘要 (2) HTML (0) PDF (2028 KB) (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微创切除术(VAE)治疗乳腺良性分叶状肿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3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收治的170例乳腺良性分叶状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VAE组和开放手术组(OE),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平衡两组基线特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局部复发率、围手术期数据。

    结果

    匹配前共纳入170例患者(VAE组88例,OE组82例);匹配后两组各59例,基线资料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28.5(1~91)个月,两组局部复发率均为16.9%。在术后2年内(Log-rank P=0.415)、术后超过2年(Log-rank P=0.062)分段,VAE组与OE组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OE组相比,VAE组的切口长度缩短,术后数字评分量表评分降低,但住院费用明显增加(P<0.05)。

    结论

    VAE与OE在乳腺良性分叶状肿瘤患者中具有相近的无复发生存期,是良性分叶状肿瘤的微创治疗选择。

  • 14.
    病理组学在胃癌诊治中的应用与挑战
    郑仁杰, 张尊庶, 黄陈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5, 19 (04): 274-280.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5.04.010
    摘要 (2) HTML (0) PDF (2624 KB) (1)

    胃癌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众多恶性肿瘤中均居前列,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胃癌治疗的前提是准确诊断胃癌亚型并提出最佳治疗策略,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近年来,病理组学作为一种人工智能算法驱动的新兴组学技术,能够从全切片数字扫描图像中更准确地识别癌症亚型,分析肿瘤微环境及细胞核异形的病理组学特征,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病理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也有利于治疗方案选定及预后的远期评估等,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尽管胃癌的病理组学现在仍面临标准化数据稀缺,模态数据质量高度异质,缺乏可解释性、可重复性和人工智能信任问题等挑战,但目前已有大量的持续工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并促进基于人工智能的病理组学分析的临床转化。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临床实践中病理组学数据不断完善的推动下,胃癌的精准诊疗领域正迎来创新的浪潮。

  • 15.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在结直肠癌细胞程序性死亡中的作用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周润楷, 蔡锦锋, 王法芝, 于洋, 温玉刚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5, 19 (04): 280-288.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25.04.011
    摘要 (5) HTML (0) PDF (3299 KB) (6)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所有癌症中位居第三且呈年轻化趋势。尽管近年来结直肠癌的检出率显著提高,治疗手段也不断丰富,但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许多分子机制仍然未知。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PKB/AKT)信号通路是一种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的经典信号通路,其功能包括调控细胞周期、组织代谢、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等。细胞程序性死亡是指细胞在特定信号或内在调控机制诱导下,按照预定程序主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癌症细胞中,各种程序性死亡常出现多种异常,这些异常是癌症进展和耐药的重要机制。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PI3K/AKT通路与结直肠癌细胞程序性死亡密切相关,而靶向PI3K/AKT通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介绍PI3K/AKT通路的构成与激活机制入手,就其在结直肠癌细胞程序性死亡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论述,以及针对该通路相关靶向治疗的研究与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16.
    基于生物信息学解析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铁死亡枢纽基因及其与免疫分型的关系
    赵才林, 向青, 钱航, 施雯, 邱凌霄, 王斌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8 (04): 503-509. DOI: 10.3877/cma.j.issn.1674-6902.2025.04.002
    摘要 (15) HTML (1) PDF (3100 KB) (5)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相关铁死亡枢纽基因,分析与免疫分型关系,为早期ALI/ARDS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靶点。

    方法

    采用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数据库下载GSE216943、GSE263867和GSE236215数据集,使用R语言软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分析。采用LASSO回归和随机森林算法筛选ALI/ARDS相关铁死亡枢纽基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基因诊断价值,使用CIBERSORT分析免疫浸润。

    结果

    GSE216943中筛选出281个DEGs(39个下调,242个上调),GSE263867中筛选出969个DEGs(449个下调,520个上调)。两个数据集220个交集DEGs中32个下调,188个上调。GO分析显示,基因参与脂多糖反应、细胞因子信号、白细胞迁移等免疫和炎症相关过程。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关键基因Cybb、Hmox1、Cp、Ⅱ1b、Fth1。随机森林分析筛选出6个关键基因Cybb、Lcn2、Il1b、Cxcl2、Hmox1、Timp1。韦恩图显示ALI/ARDS中3个铁死亡枢纽基因Cybb、Hmox1、Ⅱ1b。ROC曲线分析显示,Ⅱ1b、Hmox1和Cybb在GSE216943和GSE263867中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1。验证集GSE236215中Ⅱ1b和Hmox1的AUC为1,Cybb的AUC为0.969。豆荚图显示ALI/ARDS组中Ⅱ1b、Hmox1和Cybb表达升高。CIBERSORT算法分析11个ALI/ARDS样本与对照组免疫细胞组成差异显著。免疫相关性分析显示,初始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M2、静息树突状细胞和静息肥大细胞等免疫细胞浸润水平与枢纽基因Ⅱ1b、Hmox1和Cybb呈负相关,记忆B细胞、巨噬细胞M0、巨噬细胞M1、活化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与枢纽基因呈正相关。活化NK细胞和单核细胞与Ⅱ1b和Hmox1呈负相关,辅助T滤泡细胞与Cybb呈正相关。

    结论

    Cybb、Hmox1和Ⅱ1b为ALI/ARDS相关铁死亡枢纽基因,与巨噬细胞极化和T细胞反应相关,可为ALI/ARDS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参考。

  • 17.
    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PD-1单抗治疗NSCLC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刘小丽, 罗倩, 种玉婷, 向贇, 马群宝, 莫亚斯尔·热合木拉, 黄玉蓉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8 (04): 510-515. DOI: 10.3877/cma.j.issn.1674-6902.2025.04.003
    摘要 (11) HTML (0) PDF (2749 KB) (1)
    目的

    分析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 PD-1)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NSCLC患者为对象,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行替雷利珠单抗或信迪利单抗静脉输液治疗,观察组在免疫治疗基础上采用贝伐珠单抗注射液静脉输液治疗或盐酸安罗替尼胶囊口服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CD4/CD8 T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主要终点是根据实体肿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1.1版评估的治疗反应和生存情况,计算疾病控制率和客观有效率;统计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次要终点是根据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4.0版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以及生命体征和实验室的异常变化。

    结果

    观察组客观有效14例(42.42%)高于对照组8例(25.81%)(P>0.05);观察组疾病控制(90.91%)高于对照组(61.29%)(P<0.05)。两组治疗后CD4、CD4/CD8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CD4(40.48±9.86)%、CD4/CD8+(1.68±0.59)%高于对照组(34.03±7.48)%、(1.33±0.49)%,(P<0.05);观察组治疗后CD8(25.92±6.45)% 、CD4CD25(4.47±1.80)%较治疗前(33.62±9.55)%、(5.53±2.13)%降低,CD3细胞百分比(71.66±9.90)%较治疗前(66.18±11.25)%升高(P<0.05)。64例患者不良免疫反应总发生36例(56.25%),发生率超过10%的免疫不良反应有甲状腺功能障碍、血液/肺/胃肠道/肝毒性。≥G3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观察组18.18%高于对照组12.90%(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7.8个月长于对照组6.9个月(P<0.05)。

    结论

    PD-1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可改善机体的免疫抑制状态,有效提高晚期NSCLC患者疾病控制率并延长无进展生存期,治疗过程中不会增加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 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心力衰竭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同娟, 乔燕, 田丹, 高萌, 毛书祥, 杨洋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8 (04): 516-520. DOI: 10.3877/cma.j.issn.1674-6902.2025.04.004
    摘要 (9) HTML (0) PDF (2357 KB) (3)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伴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COPD伴HF患者为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组,继发肺部感染31例为观察组,未继发肺部感染45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肺部感染发生情况,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OPD伴HF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绘制列线图,分析预测价值。

    结果

    观察组患者糖尿病史26例(83.87%)、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25例(80.65%)高于对照组糖尿病史10例(22.23%)、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15例(33.33%),观察组白蛋白(34.70±4.55)g/L低于对照组(39.58±4.60)g/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OR=1.050,95%CI:1.024~1.077)、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OR=1.104,95%CI:1.043~1.169)、血清白蛋白(OR=0.850,95%CI:0.792~0.912)为COPD伴HF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按7︰3拆分训练集与验证集,训练集53例和验证集23例预测COPD伴HF继发肺部感染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95%CI)分别为0.88(0.77~0.98)和0.90(0.77~1.00);列线图预测COPD伴HF继发肺部感染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P=0.449、0.188);DCA曲线显示列线图概率阈值20%~85%具有正向净收益。76例COPD伴HF患者中生存70例,死亡6例,其中2例因肺部感染死亡,2例因急性呼吸衰竭死亡,2例因恶性心律失常死亡。

    结论

    有糖尿病史、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低白蛋白水平为COPD伴HF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 19.
    基于转录组学老年细菌性肺炎差异miRNAs表达的分析
    郭亚文, 胡巧, 黄朝旺, 张静, 王丹, 赵鹏, 陈晓龙, 胡明冬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8 (04): 521-526. DOI: 10.3877/cma.j.issn.1674-6902.2025.04.005
    摘要 (4) HTML (0) PDF (2735 KB) (2)
    目的

    通过转录组学分析细菌性肺炎老年患者与健康老年人差异miRNAs,进行功能富集及通路富集分析。

    方法

    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的60岁以上且诊断为细菌性肺炎患者4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行健康体检的60岁以上健康人20例为对照组。采用转录组测序,提取两组转录组数据进行差异miRNAs表达分析,差异miRNAs筛选条件为P<0.05且|Log2FC|>1。根据筛选条件P<1×10-8、|Log2FC|>1筛选出差异miRNAs中高置信度差异miRNAs。使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对差异miRNAs进行富集分析。

    结果

    通过转录组学测序鉴定出577个差异miRNAs(P<0.05),其中上调miRNAs有405个,下调miRNAs有172个。筛选出ggo-miR-142_R-1、hsa-miR-140-3p_R+1、hsa-miR-424-3p、hsa-miR-3909、mmu-miR-25-5p_R-1、hsa-miR-548am-3p_R-1、ptr-miR-548p_L-3R+2、hsa-miR-548av-3p_L+2R-1_1、hsa-miR-548av-3p_L+2R-1_2、hsa-miR-503-5p_R-2_1ss21CA、hsa-miR-143-3p_R-1、ptr-miR-142_R-1 12个高置信度差异miRNAs,ptr-miR-142_R-1表达下调,其余表达上调。GO功能富集显示差异miRNAs可通过调控转录因子表达,影响免疫细胞功能。KEGG富集分析提示差异miRNAs与代谢通路相关。

    结论

    老年细菌性肺炎高置信度差异miRNAs可作为感染诊断标志物或治疗靶点,富集分析提示差异miRNAs与代谢通路等相关。

  • 20.
    麦冬皂苷D对急性肺损伤和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
    谭宜, 许新才, 万秋风, 曹博威, 李春兴, 郭杨超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5, 18 (04): 527-533. DOI: 10.3877/cma.j.issn.1674-6902.2025.04.006
    摘要 (5) HTML (0) PDF (3307 KB) (1)
    目的

    分析麦冬皂苷D(ophiopogonin D, OP-D)对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和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选择48只无特定病原体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OP-D低剂量组和OP-D高剂量组,每组12只,使用气管推注5 mg/kg脂多糖诱导ALI模型。造模后剔除死亡小鼠,假手术组、模型组、OP-D低剂量组和OP-D高剂量组分别纳入12、10、9、11只。检测肺湿重/干重(wet/dry, W/D);检测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活力、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观察肺和结肠组织病理形态;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肺和结肠中炎症和屏障损伤相关蛋白表达。

    结果

    模型组W/D、MPO、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9.26±1.43)、(1.06±0.15)U/g、(5.49±0.91)×109/ml和(40.83±6.75)%]高于假手术组[(4.92±0.68)、(0.72±0.11)U/g、(2.35±0.54)×109/ml和(14.76±2.08)%](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肺组织肺泡壁增厚、炎性细胞浸润,结肠组织黏膜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隐窝破坏;模型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hosphorylated c-Jun N-terminal kinase, p-JNK)/JNK、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P38)/P38、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亚基(phosphorylated nuclear factor-κB p65 subunit, p-P65)/P65、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激酶(phosphorylated 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 p-MLCK)/MLCK、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2(phosphorylated myosin light chain 2, p-MLC2)/MLC2蛋白水平高于假手术组,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1, ZO-1)和闭合蛋白-1(Claudin-1)蛋白表达低于假手术组(P<0.05)。OP-D高剂量组W/D、MPO活力、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6.08±0.95)、(0.81±0.13)U/g、(4.13±0.92)×109/ml、(26.47±3.84)%]低于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OP-D高剂量组肺和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改善;OP-D高剂量组肺和结肠组织iNOS、TNF-α、IL-1β、IL-6、TLR4、p-JNK/JNK、p-P38/P38、p-P65/P65、p-MLCK/MLCK、p-MLC2/MLC2蛋白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OP-D高剂量组肺组织ZO-1(0.95±0.16)和Claudin-1蛋白表达(0.98±0.15)高于模型组ZO-1(0.42±0.07)、Claudin-1(0.39±0.06)(P<0.05)。

    结论

    OP-D通过调控TLR4/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NF-κB和MLCK/MLC2信号通路,抑制ALI小鼠肺和结肠的炎症反应及黏膜屏障损伤。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