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

图片丢失啦
“文献”为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子库之一,囊括了40种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期刊发表的所有相关文献,涉及重症医学、超声医学、骨科学、检验医学等学科,是我国涉及学科范围最广、期刊数量最多的医学电子期刊文献资源库。

    文献分类

    Loading ...
共找到 19327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血管超声评价颈动脉蹼的结构特征
    杨洁, 华扬, 周福波, 田晓洁, 刘然, 贾凌云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 (07): 679-683.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0.07.017
    摘要 (447) HTML (3) PDF (716 KB) (74)
    目的

    通过血管超声评估颈动脉蹼(CW)的结构特征。

    方法

    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经超声检查并经CT血管造影(CTA)证实的CW患者共66例。根据超声对狭窄程度的判定,将患者分为颈动脉<50%狭窄组54例,≥50%狭窄组12例。应用超声测量CW的长度、厚度、与管壁间锐性夹角,记录CW上端的血流方向特征(顺向或逆向血流)、CW与管壁间血栓形成情况,比较2组间CW结构特征的差异,并分析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结果

    首次诊断为CW的患者为42例(42/66,63.6%),余24例患者首次检查分别诊断为溃疡斑块21例(21/66,31.8%)和夹层3例(3/66,4.5%)。<50%狭窄组与≥50%狭窄组CW的长度、厚度、方向、周边血栓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0%狭窄组CW与管壁间夹角显著小于≥50%狭窄组(中位数:39o vs 73o,P=0.002),而<50%狭窄组中夹角≤60o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50%狭窄组(74.1% vs 41.7%,P=0.042)。<50%狭窄组CW处的颈动脉残余内径明显大于≥50%狭窄组,而收缩期峰值流速明显低于≥50%狭窄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非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

    结论

    超声通过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模式可评估CW的结构特征,CW与管壁间夹角较大时更易导致局部血管狭窄≥50%,但血管狭窄并非导致CW患者脑卒中的重要原因。

  • 2.
    不同历史阶段老年骨科治疗方式的回顾与展望
    张英泽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18, 04 (01): 1-3.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18.01.001
    摘要 (139) HTML (0) PDF (374 KB) (3)
    Baidu(11)
  • 3.
    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吴卫卫, 曹建业, 董利薇, 张静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0, 06 (05): 291-296.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0.05.008
    摘要 (184) HTML (1) PDF (657 KB) (2)
    目的

    比较超声波治疗、悬吊治疗以及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对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疗效对比分析。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30例患者,年龄28~45岁,男性与女性患者各15例。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将3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人。分别为超声波治疗组、悬吊治疗组、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组。每组每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2 w,治疗前后进行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来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的改善情况。

    结果

    3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4~8 w。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82,P<0.001)。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69,P=0.043)。三组治疗后VAS评分,超声波组联合悬吊组降低最明显(t=12.676,P<0.001)。三组治疗后ODI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9.67,P<0.001)。三组治疗后ODI指数评分,超声波组联合悬吊组最低(t=12.737,P<0.001)。

    结论

    超声波及悬吊治疗均可以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及改善功能障碍。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能更有效的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及改善功能障碍。

  • 4.
    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张桂玲, 张怀强, 王洪生, 孙印臣, 赵佩林, 王志明, 孟文博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 06 (04): 229-23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0.04.008
    摘要 (178) HTML (4) PDF (589 KB) (7)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的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治疗方案,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病机制,以提高其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颅CT扫描和MRI诊断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根据不同病情将儿童外伤性脑梗死进行诊断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腔隙性脑梗死患儿给予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并辅以高压氧、运动康复治疗;局灶型脑梗死、混合型脑梗死患儿除应用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外,还应用小剂量脱水剂和小剂量激素,并随病情演变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大面积脑梗死的患儿,急诊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给予降颅压、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治疗。观察患儿的治疗结果及恢复情况。

    结果

    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中,恢复良好35例(83.3%),中残4例(9.5%),重残2例(4.8%),死亡1例(2.4%),无植物生存。腔隙性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100%,局灶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2.5%,混合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0%,大面积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50%。

    结论

    针对不同类型的脑梗死患儿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提高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 5.
    海拔4000米以上超高原地区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特点分析
    贺中正, 马健康, 贡桑, 贡桑明久, 次旦扎西, 靳志勇, 冉彩虹, 王宏, 王瑜, 龙乾发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2): 96-99.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0.02.007
    摘要 (303) HTML (2) PDF (555 KB) (5)
    目的

    研究海拔4000米以上超高原地区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特点。

    方法

    选取阿里地区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共68例幕上脑出血患者,采集临床资料并测量出血量,应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民族、发病时间、入院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清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化验值等因素与出血量的相关性,并根据CT结果分为基底节区组(33例)和脑叶组(35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基底节区组与脑叶组出血不同特点。

    结果

    研究组68例患者性别、年龄、民族、发病时间、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清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化验值与出血量均无明确相关性(P>0.05);基底节区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脑叶组[(184.9±28.5)mmHg(1 mmHg=0.133 kPa) vs (164.6±24.4)mmHg,(113.0±18.1)mmHg vs (103.0±18.4)mmH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0.499、0.486;P=0.002、0.033)。

    结论

    超高原脑出血患者出血量相关因素尚不明确,出血位于基底节区与位于脑叶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具有不同特点。

  • 6.
    静电纺复合生物材料与SIS生物补片在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多中心比较研究
    李绍杰, 唐健雄, 校红兵, 华蕾, 黄磊, 平定, 司仙科, 胡星辰, 蔡昭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4): 336-34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0.04.004
    摘要 (165) HTML (7) PDF (882 KB) (15)
    目的

    比较静电纺复合生物材料与猪小肠黏膜下层补片修补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评价。

    方法

    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等3医院,单侧原发性腹股沟疝患者172例,进行随机、单盲、对照、多中心试验。将患者随机分配至静电纺复合生物材料组(试验组)或猪小肠黏膜下层补片组(对照组),每组患者86例。患者均接受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tARB术)治疗,并在干预后1、3、6个月接受评估。主要评估指标是腹股沟疝术后复发;次要评估指标包括腹股沟疼痛、舒适感、血清肿、手术部位感染及生殖系统等术后并发症。

    结果

    随访6个月,有3例丢失,其中2例(对照组)均失去随访,1例患者(试验组)在手术区域产生炎症(暂停)。随访期间,2组均未出现疝复发的病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出现了术后并发症患者,分别为5例(5/86,5.95%)和2例(2/86,2.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评分上2组间未出现显著差异。

    结论

    静电纺复合生物补片可以作为一种腹股沟疝补片的选择,具有复发率低、可吸收、远期舒适性好等特点,可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运用。

  • 7.
    达芬奇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关键技术与注意事项
    刘荣, 李吉喆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9, 13 (04): 336-339.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19.04.004
    摘要 (67) HTML (1) PDF (872 KB) (2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肝胆外科中最为复杂的手术方式之一,其微创化的发展一直是学科的热点领域。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因其难度大、学习曲线长等特点,目前仍未广泛开展。根据美国国立癌症数据库报道,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仅占所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9%。与腹腔镜手术不同,机器人手术系统具备立体化放大视野、过滤人手颤动、模拟手腕等特点,在胰十二指肠切除微创手术领域展现了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本文将重点介绍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关键技术与注意事项,为同行们提供临床实践的参考。

  •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超声医学科防控精细化管理探索
    张一休, 吕珂, 孟伟, 林海珊, 高宇, 杨萌, 李文波, 张青, 齐振红, 夏宇, 李建初, 姜玉新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 (08): 787-790.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0.08.014
    摘要 (188) HTML (0) PDF (979 KB) (170)
  • 9.
    机器人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黄雅玉, 胡昊, 郑辰熙, 吕柯课, 何天霖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8 (03): 134-140.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5.03.002
    摘要 (0) HTML (0) PDF (2991 KB) (0)
    目的

    探讨胰腺良性、低度恶性肿瘤行机器人局部切除及胰管修复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4年11月期间,上海长海医院胰腺外科单一主诊组收治的103例行机器人辅助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03例中81例行单纯胰腺肿瘤剜除术,平均手术时间36.68±27.63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8.86±46.98 ml,B级胰漏2例,C级胰漏1例,2例出现术后腹腔感染,其中1例术后20天发生胰瘘出血,行血管造影术后转入ICU,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8例行肿瘤剜除联合胰管修复内支架支撑术,平均手术时间53.13±33.03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2.50±20.89 ml,B级胰漏1例,患者术后13 d出现腹腔感染及一过性出血,经引流管持续冲洗及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14例行节段切除端端吻合术,平均手术时间为60.86±23.9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74.29±37.03 ml,术后无胰瘘、腹腔出血及腹腔感染发生。术后随访1月~3年期间,无复发转移及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

    结论

    针对胰腺良性、低度恶性肿瘤患者行机器人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是安全、可行及有效的治疗措施。

  • 10.
    食管优先离断系膜边界化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
    任莹坤, 董志闯, 华科雷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8 (03): 148-151.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5.03.004
    摘要 (0) HTML (0) PDF (1786 KB) (0)
    目的

    探讨食管优先离断系膜边界化胃癌根治术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通过优化手术流程提升根治质量与操作效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4年2月至2024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先离断食管再行全胃边界化系膜切除"的术式,即在腹腔镜探查后首先游离并离断食管,继而精准界定胃左/胃后系膜、胃右系膜、胃网膜右系膜、胃网膜左/胃短系膜的解剖边界完成全系膜切除。观察镜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食管切缘情况、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镜下手术时间75.21±5.03 min,术中出血量85.14±28.92 ml,淋巴结清扫数目32.14±11.56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6%(1/28)。术后中位随访8.3个月,无肿瘤复发或转移,所有患者食管切缘术中冰冻病理均为阴性。

    结论

    食管优先离断系膜边界化胃癌根治术可通过早期明确食管切缘、优化系膜暴露路径,实现标准化手术操作,在保证根治效果的同时提升手术效率,安全可行。

  • 11.
    完全腹腔镜儿童胆总管囊肿根治术临床应用
    陈东, 贾新建, 魏强, 刘涛, 田飞, 周祥, 韩春晨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8 (03): 152-156.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5.03.005
    摘要 (2) HTML (0) PDF (2078 KB) (1)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根治手术治疗儿童胆总管囊肿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完成的完全腹腔镜手术治疗胆总管囊肿及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胆总管囊肿的36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5例;年龄1岁6个月至10岁5个月,平均年龄2.5岁。采用完全腹腔镜治疗胆总管囊肿的患儿纳入观察组(n=19),采用传统腹腔镜治疗胆总管囊肿的患儿纳入对照组(n=17)。记录两组患儿囊肿大小、手术时长、手术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

    结果

    36例患儿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观察组与对照组囊肿直径[(2.3±1.1)cm vs.(2.2±1.4)cm]、手术时长[(277±38)min vs.(280±3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中出血量[(20±4.5)ml vs.(46±4.9)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1±3.7)vs.(38±6)h]、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3.2±0.4)d vs.(4.3±0.5)d]、术后住院时间[(6.6±0.8)d vs.(7.6±0.8)d]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9 vs.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完全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疗效满意,可作为微创治疗儿童胆总管囊肿的新选择。

  • 12.
    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儿童胰胆系恶性肿瘤
    曾纪晓, 徐晓钢, 刘斐, 兰梦龙, 陶波圆, 梁子建, 温俐妮, 钟知足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8 (03): 157-161.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5.03.006
    摘要 (0) HTML (0) PDF (2274 KB) (0)
    目的

    探讨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儿童胰胆系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疗效和初步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4月至2024年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3例胰胆系恶性肿瘤接受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男1例,女2例,手术方式为达芬奇机器人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随访12~18个月。

    结果

    3例患者分别为29个月、12岁和23个月,病例1肿瘤位于壶腹部,侵犯胰头及胆总管,大小为31 mm×27 mm×25 mm,病例2、3肿瘤位于胰头,大小分别为110 mm×98 mm×90 mm、69 mm×58 mm×45 mm,均行机器人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例1、2、3分别为壶腹部横纹肌肉瘤、实性假乳头状瘤、胰母细胞瘤。3例均痊愈出院,病例1围术期出现胃排空障碍,保守治疗1周后痊愈。随访期间,3例均恢复良好,无术中及术后大出血、胰漏、胆漏、胃肠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肿瘤复发等并发症,生长发育良好。

    结论

    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用于儿童胰胆系恶性肿瘤安全、可行,短期和中期效果良好。

  • 13.
    人工智能在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应用与进展
    希龙夫, 薛荣泉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8 (03): 166-171.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5.03.008
    摘要 (0) HTML (0) PDF (2545 KB) (0)

    科技与技术急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与医学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二者的融合极大推动了疾病诊疗水平的快速发展。AI技术目前已被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疗中,其在肝胆胰外科中的应用正在快速发展,为肝胆胰肿瘤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决策、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及精准、肿瘤病理、治疗预后、外科医师的仿真训练等方面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持与保障。本文就AI在肝胆胰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实现肝胆胰肿瘤的精准微创诊治提供新方向。

  • 14.
    人工智能在子宫腺肌病微创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赵婷, 易晓芳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8 (03): 172-176.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5.03.009
    摘要 (0) HTML (0) PDF (2092 KB) (0)

    本文全面综述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子宫腺肌病微创治疗的"术前诊断-治疗决策-术中导航"全流程的应用现状;简要介绍了深度学习算法联合弹性超声对诊断子宫腺肌病的应用前景以及AI对道格拉斯窝封闭等特殊场景的前沿应用;同时也指出了面临的挑战,为进一步开展多学科研究、构建伦理共识与临床标准化应用提出了展望。AI赋能子宫腺肌病的微创治疗在术前精准评估、个性化治疗策略制定以及术中导航等方面表现出广阔应用前景,尚需前瞻性多中心研究验证其临床效益。

  • 15.
    人工智能驱动的腔镜外科发展: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
    施薇薇, 楼微华, 狄文, 严斌, 张楠, 王酉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8 (03): 177-183.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5.03.010
    摘要 (0) HTML (0) PDF (3136 KB) (0)

    腔镜手术作为现代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具备微创优势,但也面临术野受限、操作复杂及学习曲线陡峭等挑战。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特别是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技术,为克服这些挑战、提升手术质量提供了革命性工具。本综述旨在系统梳理AI在腹腔镜外科的应用现状、关键技术、面临挑战及未来趋势,重点关注其如何赋能手术全流程以提升精准性、安全性、效率与标准化、培训效果及个体化水平。在提升精准性方面,AI通过自动化术前影像分析优化手术规划,并在术中实时识别关键解剖结构与手术目标,辅助精准导航与操作。AI不仅能在术前量化评估手术风险与难度,还能在术中实时监测并预警出血等高风险事件,辅助识别并保护重要结构,检测手术异物,并在术后早期预测并发症发生风险,构筑智能安全防线。在促进效率与标准化方面,AI可自动化手术规划流程、识别手术阶段以优化工作流程,并建立客观、标准化的手术质量评估体系,减少主观变异。针对外科培训,AI通过分析手术视频、器械运动及术者生理信号,实现客观技能量化评估,并有望提供个性化反馈,加速学习曲线,革新传统培训模式。最后,AI通过深度挖掘多源临床与影像数据,实现个体化风险分层、生存/功能预后预测以及风险驱动式的随访管理,推动精准医疗在外科领域的落地。尽管AI在腔镜手术中展现出卓越潜力,但仍面临数据隐私、跨中心泛化、模型可解释性及临床集成等挑战。未来研究需加强多模态数据共享与联邦学习、可解释模型设计,以及与机器人系统的深度融合,推动腔镜手术向更智能、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为精准外科奠定技术基础。

  • 16.
    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穿刺技术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刘若暄, 吴岐佑, 刘振华, 杨璐, 魏强, 沈朋飞, 涂祥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8 (03): 184-187.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5.03.011
    摘要 (0) HTML (0) PDF (1823 KB) (0)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穿刺活检的进展以指导临床试验研究并促进诊疗技术的优化。

    方法

    概述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常用类型,包括核磁引导下、超声辅助下经直肠穿刺和经会阴穿刺,分析其优劣性,详细介绍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穿刺活检技术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技术路径的现状和优势。

    结果

    总结当前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应用现状,指出因技术等因素导致的智能化穿刺活检存在的问题,对未来智能化穿刺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结论

    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穿刺技术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加高效、精确的技术支持,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 17.
    微创时代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机制分析
    傅指南, 王准, 王勇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8 (03): 188-192.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5.03.012
    摘要 (0) HTML (0) PDF (2246 KB) (0)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prostatectomy, RP)作为目前治疗前列腺癌的标准手术方式,虽然实现了较为满意的瘤控,但术后尿失禁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多项研究探讨了影响根治术后尿失禁的相关风险因素,如生理结构的改变、解剖位置的损伤以及手术方式的影响等。本文旨在系统分析男性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形成机制,探讨其生理学、解剖学和手术相关因素,并为改善术后患者的尿控功能提出有效的预防和管理策略。

  • 18.
    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肾脏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慕佳霖, 孙萌, 李育霖, 邹卉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382-387.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5.05.008
    摘要 (16) HTML (1) PDF (3008 KB) (7)

    甲基丙二酸血症(MMA)是一种严重的有机酸血症,可造成生长发育障碍及多系统、多脏器损伤。在我国,自上海新华医院首批开展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技术以来,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使得MMA患者在新生儿期甚至尚未出现临床症状前即可实现早期筛查诊断,加上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的生存质量与预后都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作为一种影响全身功能代谢性的疾病,MMA患者仍有出现神经、肾脏等多脏器并发症的风险。该文围绕MMA患者出现肾脏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早期检测识别及治疗等方面进行逐一阐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于MMA肾脏并发症的认识。

  • 19.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肝细胞癌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武世伦, 姚常玉, 许力, 狄治杉, 夏奇, 孙文兵, 孔健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388-391.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5.05.009
    摘要 (11) HTML (1) PDF (2286 KB) (5)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是肝细胞癌(HCC)肿瘤微环境(TME)的必要组成部分,参与HCC的增殖、侵袭性迁移、血管生成、肝纤维化进展等过程。TAMs可通过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与内皮细胞相互对话和增加血管通透性调节HCC的血管新生。本文就TAMs在HCC血管新生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寻找靶向TAMs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的潜在靶点。

  • 20.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类型上的研究进展
    卫星彤, 李昊昌, 赵欣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392-396.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25.05.010
    摘要 (10) HTML (0) PDF (2739 KB) (0)

    原发性肝癌根据病理类型主要分以下三种:肝细胞肝癌、肝内胆管癌及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由于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差异,对三者进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超声造影能够实现对组织微血管灌注的实时对比成像,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方面具有很高的潜力。三种病理类型的肝癌造影表现各具特点,然仍存在影像学特征重叠,为提高对肝癌诊断的准确性,常联合肿瘤标志物进行分析。目前超声造影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各类型的重要方法。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