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

图片丢失啦
“文献”为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子库之一,囊括了40种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期刊发表的所有相关文献,涉及重症医学、超声医学、骨科学、检验医学等学科,是我国涉及学科范围最广、期刊数量最多的医学电子期刊文献资源库。

    文献分类

    Loading ...
共找到 19751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血管超声评价颈动脉蹼的结构特征
    杨洁, 华扬, 周福波, 田晓洁, 刘然, 贾凌云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 (07): 679-683.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0.07.017
    摘要 (481) HTML (3) PDF (716 KB) (133)
    目的

    通过血管超声评估颈动脉蹼(CW)的结构特征。

    方法

    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经超声检查并经CT血管造影(CTA)证实的CW患者共66例。根据超声对狭窄程度的判定,将患者分为颈动脉<50%狭窄组54例,≥50%狭窄组12例。应用超声测量CW的长度、厚度、与管壁间锐性夹角,记录CW上端的血流方向特征(顺向或逆向血流)、CW与管壁间血栓形成情况,比较2组间CW结构特征的差异,并分析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结果

    首次诊断为CW的患者为42例(42/66,63.6%),余24例患者首次检查分别诊断为溃疡斑块21例(21/66,31.8%)和夹层3例(3/66,4.5%)。<50%狭窄组与≥50%狭窄组CW的长度、厚度、方向、周边血栓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0%狭窄组CW与管壁间夹角显著小于≥50%狭窄组(中位数:39o vs 73o,P=0.002),而<50%狭窄组中夹角≤60o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50%狭窄组(74.1% vs 41.7%,P=0.042)。<50%狭窄组CW处的颈动脉残余内径明显大于≥50%狭窄组,而收缩期峰值流速明显低于≥50%狭窄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非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

    结论

    超声通过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模式可评估CW的结构特征,CW与管壁间夹角较大时更易导致局部血管狭窄≥50%,但血管狭窄并非导致CW患者脑卒中的重要原因。

  • 2.
    不同历史阶段老年骨科治疗方式的回顾与展望
    张英泽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18, 04 (01): 1-3.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18.01.001
    摘要 (155) HTML (0) PDF (374 KB) (4)
    Baidu(11)
  • 3.
    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吴卫卫, 曹建业, 董利薇, 张静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0, 06 (05): 291-296. 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20.05.008
    摘要 (238) HTML (1) PDF (657 KB) (2)
    目的

    比较超声波治疗、悬吊治疗以及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对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疗效对比分析。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30例患者,年龄28~45岁,男性与女性患者各15例。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将3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人。分别为超声波治疗组、悬吊治疗组、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组。每组每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2 w,治疗前后进行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来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的改善情况。

    结果

    3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4~8 w。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82,P<0.001)。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69,P=0.043)。三组治疗后VAS评分,超声波组联合悬吊组降低最明显(t=12.676,P<0.001)。三组治疗后ODI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9.67,P<0.001)。三组治疗后ODI指数评分,超声波组联合悬吊组最低(t=12.737,P<0.001)。

    结论

    超声波及悬吊治疗均可以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及改善功能障碍。超声波联合悬吊治疗能更有效的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及改善功能障碍。

  • 4.
    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张桂玲, 张怀强, 王洪生, 孙印臣, 赵佩林, 王志明, 孟文博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 06 (04): 229-232.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0.04.008
    摘要 (211) HTML (4) PDF (589 KB) (10)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的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治疗方案,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病机制,以提高其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颅CT扫描和MRI诊断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根据不同病情将儿童外伤性脑梗死进行诊断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腔隙性脑梗死患儿给予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并辅以高压氧、运动康复治疗;局灶型脑梗死、混合型脑梗死患儿除应用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外,还应用小剂量脱水剂和小剂量激素,并随病情演变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大面积脑梗死的患儿,急诊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给予降颅压、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治疗。观察患儿的治疗结果及恢复情况。

    结果

    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中,恢复良好35例(83.3%),中残4例(9.5%),重残2例(4.8%),死亡1例(2.4%),无植物生存。腔隙性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100%,局灶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2.5%,混合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0%,大面积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50%。

    结论

    针对不同类型的脑梗死患儿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提高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 5.
    海拔4000米以上超高原地区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特点分析
    贺中正, 马健康, 贡桑, 贡桑明久, 次旦扎西, 靳志勇, 冉彩虹, 王宏, 王瑜, 龙乾发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2): 96-99. DOI: 10.11817/j.issn.1673-9248.2020.02.007
    摘要 (393) HTML (2) PDF (555 KB) (9)
    目的

    研究海拔4000米以上超高原地区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特点。

    方法

    选取阿里地区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共68例幕上脑出血患者,采集临床资料并测量出血量,应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民族、发病时间、入院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清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化验值等因素与出血量的相关性,并根据CT结果分为基底节区组(33例)和脑叶组(35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基底节区组与脑叶组出血不同特点。

    结果

    研究组68例患者性别、年龄、民族、发病时间、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清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化验值与出血量均无明确相关性(P>0.05);基底节区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脑叶组[(184.9±28.5)mmHg(1 mmHg=0.133 kPa) vs (164.6±24.4)mmHg,(113.0±18.1)mmHg vs (103.0±18.4)mmH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0.499、0.486;P=0.002、0.033)。

    结论

    超高原脑出血患者出血量相关因素尚不明确,出血位于基底节区与位于脑叶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具有不同特点。

  • 6.
    静电纺复合生物材料与SIS生物补片在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多中心比较研究
    李绍杰, 唐健雄, 校红兵, 华蕾, 黄磊, 平定, 司仙科, 胡星辰, 蔡昭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4): 336-34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0.04.004
    摘要 (203) HTML (7) PDF (882 KB) (16)
    目的

    比较静电纺复合生物材料与猪小肠黏膜下层补片修补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评价。

    方法

    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等3医院,单侧原发性腹股沟疝患者172例,进行随机、单盲、对照、多中心试验。将患者随机分配至静电纺复合生物材料组(试验组)或猪小肠黏膜下层补片组(对照组),每组患者86例。患者均接受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tARB术)治疗,并在干预后1、3、6个月接受评估。主要评估指标是腹股沟疝术后复发;次要评估指标包括腹股沟疼痛、舒适感、血清肿、手术部位感染及生殖系统等术后并发症。

    结果

    随访6个月,有3例丢失,其中2例(对照组)均失去随访,1例患者(试验组)在手术区域产生炎症(暂停)。随访期间,2组均未出现疝复发的病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出现了术后并发症患者,分别为5例(5/86,5.95%)和2例(2/86,2.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评分上2组间未出现显著差异。

    结论

    静电纺复合生物补片可以作为一种腹股沟疝补片的选择,具有复发率低、可吸收、远期舒适性好等特点,可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运用。

  • 7.
    达芬奇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关键技术与注意事项
    刘荣, 李吉喆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9, 13 (04): 336-339.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19.04.004
    摘要 (73) HTML (1) PDF (872 KB) (2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肝胆外科中最为复杂的手术方式之一,其微创化的发展一直是学科的热点领域。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因其难度大、学习曲线长等特点,目前仍未广泛开展。根据美国国立癌症数据库报道,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仅占所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9%。与腹腔镜手术不同,机器人手术系统具备立体化放大视野、过滤人手颤动、模拟手腕等特点,在胰十二指肠切除微创手术领域展现了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本文将重点介绍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关键技术与注意事项,为同行们提供临床实践的参考。

  •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超声医学科防控精细化管理探索
    张一休, 吕珂, 孟伟, 林海珊, 高宇, 杨萌, 李文波, 张青, 齐振红, 夏宇, 李建初, 姜玉新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 17 (08): 787-790.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0.08.014
    摘要 (209) HTML (0) PDF (979 KB) (233)
  • 9.
    卵圆孔未闭相关非卒中性疾病研究进展
    李志强, 王诚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5, 13 (03): 149-155.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5.03.004
    摘要 (2) HTML (0) PDF (2691 KB) (0)

    卵圆孔未闭(PFO)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其与多种非卒中性疾病存在关联,如偏头痛、减压病、斜卧呼吸-直立性低氧血症及非脑血管周围栓塞等。本文探讨了PFO相关非卒中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生理机制、诊断与评估方法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10.
    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导管消融的研究进展
    沙剑梅, 丁祥伟, 朱莉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5, 13 (03): 164-172.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5.03.006
    摘要 (3) HTML (0) PDF (3323 KB) (0)

    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息息相关,可通过不同的机制相互引起或加重。多项研究表明,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合并心衰不仅可改善心功能(降低脑钠肽水平及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提高生活质量,还能改善临床预后、降低因心衰再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导管消融的时机把握也同样重要,在房颤患者出现心衰症状前或在心衰早期进行导管消融,可使患者获益更多。

  • 11.
    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刺激剂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寿任扬, 章海燕, 龙明智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5, 13 (03): 173-178.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5.03.007
    摘要 (3) HTML (0) PDF (2408 KB) (0)

    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形式或晚期阶段。尽管现代医学在药物及器械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患者预后有所改善,但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仍居高不下。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刺激剂作为一类新型药物,通过特异性激活一氧化氮-sGC-环磷酸鸟苷信号通路,在改善心室重构、内皮功能及心肌收缩力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本文旨在综述sGC刺激剂在心衰中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 12.
    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职业性严寒暴露与冻结肩
    陈柳, 梁国骏, 陈玉书, 刘新桃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21-527.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5.05.001
    摘要 (6) HTML (0) PDF (3556 KB) (0)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孟德尔随机化方法,评估严寒环境工作暴露与冻结肩风险之间的因果关联,为职业健康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研究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设计,利用英国生物样本库的暴露数据和芬兰FinnGen数据库的结局数据进行分析。工具变量为与职业性严寒暴露显著相关的遗传变异,主要采用逆方差加权法进行因果效应估计,并通过敏感性分析检验结果的稳健性。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有时暴露于严寒环境与冻结肩风险显著相关[比值比(OR)=2.78,95%置信区间(CI)(1.17,6.57),P=0.020],而几乎不暴露和经常暴露未观察到显著关联。敏感性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主要结论的稳健性。

    结论

    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提示了职业性严寒暴露与冻结肩发病之间的因果关联,有时暴露于严寒环境可能是冻结肩的关键风险因素。

  • 13.
    影响盘状半月板损伤术后疗效的危险因素研究
    徐留海, 王颉, 田志鹏, 黄晶, 曾勇, 王茂朋, 刘丛钊, 周游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28-53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5.05.002
    摘要 (5) HTML (0) PDF (3279 KB) (0)
    目的

    通过对行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缝合术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DLM)损伤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筛选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提高DLM损伤疗效及预后提供参考。

    方法

    纳入标准:有症状且MRI确诊为DLM损伤;WatanabeⅠ型或Ⅱ型;单侧病变、首次手术;资料完整,无膝部慢性病史。排除标准:需同期双侧手术;既往膝关节手术史或其他膝关节损伤;膝关节感染;有手术禁忌证。采用单中心自身对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在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骨科行膝关节镜下行半月板成形缝合术的154例DLM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LKSS)评价术后6个月时的疗效,并根据疗效分为两组,疗效优良组(评分≥70分)和疗效欠佳组(评分<70分)。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

    结果

    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LKSS评分分别为(67±7)、(90±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701,P<0.001);术后6个月总体优良率为81.8%(126/154)。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比值比(OR)=1.189]、疾病病程(OR=1.054)及软骨损伤的Outerbridge分型(OR=1.251)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根据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临界值为90分,区分度良好。

    结论

    患者年龄、疾病病程和软骨损伤Outerbridge分型是影响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及缝合固定术治疗DLM损伤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危险因素可用于临床预后的风险预测,对于年龄大、疾病病程长和软骨损伤程度高的高风险患者(总分>90分)可以进行个体化的干预和治疗,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

  • 14.
    髋膝全关节置换术细化临床路径的应用探索
    苟中坤, 陈谭潇, 李伊尧, 雷豪豪, 陈镁仪, 李登, 许杰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35-542.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5.05.003
    摘要 (3) HTML (0) PDF (3829 KB) (0)
    目的

    探究细化人工关节置换临床路径流程及对应住院医师培训模式对医疗效率、治疗效果及住院医师能力提升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258例(新模式组)实施分层递进诊疗的细化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与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同一治疗团队传统临床路径管理模式患者201例。纳入标准为行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排除标准为翻修手术、多关节置换、活动性感染、严重骨质疏松、神经肌肉疾病及数据不全者。采用2组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就住院天数、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新模式组管床住培医师依细化临床路径展开临床工作及培训,其临床能力提升与传统组进行对比。

    结果

    新模式组病例住院时间(t=3.061,P<0.05)、费用(t=5.515,P<0.05)及总并发症发生率(χ2=6.592,P<0.05)均低于传统组。细化临床路径下住培医师临床能力提升显著(t=-17.174,P<0.001)。

    结论

    临床路径细化流程可促进工作效率以及治疗效果提升,也有利于住培医师临床胜任力提升。

  • 15.
    跗骨窦螺钉术后矫正器对青少年平足症的影响
    胡娜娜, 刘雪情, 尹诗九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43-54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5.05.004
    摘要 (4) HTML (0) PDF (2917 KB) (0)
    目的

    探究HyProCure跗骨窦螺钉内固定术后应用矫正器对青少年平足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锦医院治疗的106例平足症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临床资料完整,无手术史,影像学确诊平足症(站立时足弓消失、舟骨突出、足跟外翻)且伴反复足底/足弓疼痛。‌排除标准‌:合并脊柱疾病、神经肌肉病变、严重骨关节炎、免疫系统疾病或足部感染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手术组(n=52)和联合组(n=54);手术组采用HyProCure跗骨窦螺钉内固定治疗,联合组在HyProCure跗骨窦螺钉内固定术后3周应用矫正器治疗。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下肢平衡情况、足底压力和影像学测量指标。

    结果

    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5,P<0.05);治疗后,与手术组相比,联合组后踝关节和后足功能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0,P<0.05);治疗后,联合组第1跖楔关节高度、跟骨倾斜角(Pitch角)高于手术组,第1跖骨角(Meary角)小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4、6.666、12.041,均为P<0.05);治疗后,联合组足底最大压力、平均压力均低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68、6.984,均为P<0.05)。

    结论

    HyProCure跗骨窦螺钉内固定术后3周应用矫正器治疗青少年平足症,能够使临床疗效和下肢平衡提高,改善青少年平足症的足部结构和足底压力。

  • 16.
    青蒿琥酯缓解假体磨损颗粒诱导骨溶解的作用研究
    曾健康, 谭飞, 李嘉欢, 李培杰, 刘鹏, 王静, 乔永杰, 宋晓阳, 周胜虎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49-55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5.05.005
    摘要 (3) HTML (0) PDF (5280 KB) (0)
    目的

    通过体外及体内实验探讨青蒿琥酯对磨损颗粒诱导炎性骨溶解的影响。

    方法

    体外实验:选取生长良好的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细胞株,分为4组进行培养:空白对照组;Ti颗粒组,加入钛颗粒并进行成骨分化培养;青蒿琥酯组,添加10 μmol/L青蒿琥酯并进行成骨分化培养;Ti+青蒿琥酯组同时加入钛颗粒和10 μmol/L青蒿琥酯进行成骨分化培养。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测定细胞的活性,同时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的凋亡情况。体内实验:40只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4组,Ti颗粒组和Ti+青蒿琥酯组切开小鼠头皮植入钛,建立小鼠颅骨骨溶解模型;假手术组(Sham组)、青蒿琥酯组与上述手术步骤相同,但不植入钛。青蒿琥酯组、Ti+青蒿琥酯组建模完成后经灌胃给予青蒿琥酯50 mg/(kg·d)。2周后处死小鼠,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颅骨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 6;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成骨分化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矮小相关转录因子-2(Runx-2)、Ⅰ型胶原(COLⅠ)的表达。给药2周后,进行颅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体外实验:CCK-8结果显示,当青蒿琥酯浓度≤10 umol/L时,对成骨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当Ti颗粒浓度≤0.5mg/ml时,对MC3T3-E1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钛颗粒可促进MC3T3-E1细胞的凋亡(t=57.46,P<0.001);青蒿琥酯可抑制钛颗粒的作用(t=19.64,P<0.01)。体内实验:HE染色结果显示,Ti颗粒组颅骨周围组织中的炎症细胞数量及骨质破坏程度明显高Ti+青蒿琥酯组、青蒿琥酯组和Sham组;经青蒿琥酯干预后炎症反应减轻,骨质破坏得到显著改善。ELISA及PCR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Ti颗粒刺激3种炎性因子浓度显著增加(t=8.872、15.6、18.71,均为P<0.05),成骨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下降(t=18.31、20.47、23.95、27.22,均为P<0.05)。而与Ti颗粒组相比,Ti+青蒿琥酯组3种炎性因子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下调(t=4.672、4.805、3.405,均为P<0.01),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t=12.2、15.15、22.02、16.99,均为P<0.05)。micro-CT扫描显示,Ti颗粒导致骨质破坏增加,促进小鼠颅骨周围骨溶解,青蒿琥酯干预后可缓解钛颗粒引起的骨溶解。

    结论

    青蒿琥酯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上调成骨细胞功能来改善钛颗粒诱导的骨溶解、骨破坏。

  • 17.
    微孔水凝胶与双细胞因子协同促软骨分化的实验研究
    黄宇阳, 李永生, 罗程, 何奕君, 潘骞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60-56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5.05.006
    摘要 (2) HTML (0) PDF (4737 KB) (0)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α)联合微孔水凝胶对软骨损伤修复的作用。

    方法

    通过腺病毒将TGF-β3转染至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获得携带TGF-β3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BMSCs)。将京尼平交联的明胶微球(GMs)浸入含SDF-1α的溶液中,制备负载SDF-1α的明胶微球(GMs-S)。随后,将Ad-BMSCs和BMSCs分别悬浮于海藻酸钠溶液中,与GMs-S混合,通过钙离子交联反应制备两组水凝胶微球(HMs):S+T组(含SDF-1α和TGF-β3)和S组(仅含SDF-1α)。另两组细胞海藻酸钠溶液与空白GMs混合,分别得到T组(含TGF-β3)和空白组。各组HMs在相同条件下培养,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SDF-1α和/或TGF-β3的释放,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Ⅰ型胶原、Ⅱ型胶原、X型胶原和蛋白聚糖(ACAN)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ting(WB)法检测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盒转录因子9(SOX9)蛋白表达。本研究所有实验重复3次;定量数据以±s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CCK-8数据显示,S+T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优于其他组(F=6.904,R2=0.533,P<0.05)。S+T组和S组的SDF-1α(P>0.05)和TGF-β3(P>0.05)释放曲线基本一致。其他结果表明,S+T组的Ⅱ型胶原(空白组及S组与S+T组对比,P<0.05)和ACAN(空白组及S组与S+T组对比,P<0.05)表达更高,软骨细胞外基质合成更多。此外,WB分析显示S+T组的SOX9蛋白表达最高(各组与S+T组对比,P<0.05)。

    结论

    在微孔水凝胶中,SDF-1α与TGF-β3的协同作用可增强BMSCs的软骨分化效果。

  • 18.
    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图谱
    许珂, 杨雪娜, 程仕强, 侯卫坤, 刘林, 彭侃, 文嫣, 贾雨萌, 张峰, 许鹏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70-579.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5.05.007
    摘要 (2) HTML (0) PDF (5427 KB) (0)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利用单细胞染色质转座酶可及性的高通量测序(scATAC-seq)技术解析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髋臼软骨发育不良及软骨细胞降解过程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为揭示DDH的细胞特异性分子病理提供新见解。

    方法

    本研究使用scATAC-seq分析6例来自西安市红会医院的DDH患者(排除了既往有髋关节手术史、感染或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和6例创伤性股骨颈骨折(TNOF)对照者的64 053个髋臼软骨细胞,绘制了全基因组的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并揭示了细胞异质性。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两组中细胞类型所占比例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

    DDH软骨组织的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图谱定义了6个细胞亚群,如纤维软骨细胞(FC)、稳态软骨细胞(HomC)、前肥大软骨细胞(preHTC)、肥大软骨细胞(HTC)和调节性软骨细胞(RegC)。DDH组中FC(U=35,P=0.004)、HomC(U=36,P=0.002)和preHTC(U=35,P=0.004)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RegC的比例在DDH组中显著低于对照组(U=1,P=0.004)。并进一步揭示了两组间6种细胞类型的差异可及性峰相关基因和转录因子,如在HomC中发现的组蛋白H4转录因子(HINFP)(log2 FC=2.84,P=6.31×10-4)和HTC中的矮小相关转录因子2(RUNX2)(log2 FC =1.02,P=1.95×10-5)。

    结论

    本研究识别出的细胞类型在DDH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这可能是由差异可及性峰的关键转录因子调控所致。本研究为理解DDH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线索。

  • 19.
    脑沟形态特征与骨坏死风险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刘新桃, 宋丽娟, 梁国骏, 杨逸禧, 陈柳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80-585.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5.05.008
    摘要 (2) HTML (0) PDF (3242 KB) (0)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脑脑沟形态(如脑沟深度与开口距离)与骨坏死之间的因果关联,为骨坏死的病理机制研究及高风险人群的早期筛查提供新视角。

    方法

    本研究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设计,利用与脑沟深度与沟开口距离相关的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通过英国NHGRI-EBI和芬兰FinnGen数据库的全基因组关联数据进行分析。逆方差加权法(IVW)为主要分析方法,并通过多种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稳健性。

    结果

    研究发现,在44种脑沟形态特征中,仅右侧前下颞沟的沟开口距离与骨坏死存在显著的负向因果关联[比值比(OR)=0.348,95%置信区间(CI)(0.143,0.847),P=0.020],提示右侧前下颞沟的沟开口距离增加可能降低骨坏死风险。其他脑沟特征未显示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均为P>0.05)。

    结论

    右侧前下颞沟的脑沟开口距离与骨坏死之间存在可能的因果关联,提示脑沟形态特征可作为骨坏死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筛查高风险人群。

  • 20.
    软骨组织工程应用脱细胞干细胞基质的研究进展
    魏志鑫, 宋本静, 蒋丽, 余清卿, 谢庆云, 廖冬发, 陈松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5): 597-608.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5.05.010
    摘要 (2) HTML (0) PDF (5725 KB) (0)

    关节软骨因缺乏血管和神经,其损伤后的自我修复能力极其有限,干细胞组织工程技术为其再生提供了新的治疗前景。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有限,在体外扩增过程中易发生复制性衰老,伴随成软骨分化潜能下降。脱细胞干细胞基质(DSCM)是一种新兴的天然活性生物材料,已被证实可促进MSCs增殖,增强其成软骨分化能力,同时抑制复制性衰老与炎症反应,在软骨组织工程中有广泛应用前景。DSCM在软骨修复中的效果受细胞来源、制备方法及使用形式等因素的影响,且其在小动物模型中已成功实现促进软骨再生,展现出良好的临床转化潜力。本文综述了体外扩增的MSCs所沉积的DSCM在调控MSCs增殖、成软骨分化潜能、复制性衰老及炎症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旨在为干细胞组织工程技术在软骨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