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Loading ...

    发表年度

    Loading ...

    文献类型

    Loading ...

    期刊

    Loading ...
  • 文献
  • 视频
共找到 37464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2.
    具有5种罕少特征的胆囊腹腔镜切除一例报道
    张丹, 刘凌云, 蒋童新, 尚培中, 张腾花, 史雪萍, 左利媛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353-35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32.
  • 3.
    肥胖症患者袖状胃切除术后体重反弹的相关因素分析
    陆嘉杰, 严帅, 蔡卫华, 吴金柱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349-352.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31.
    摘要 (13) HTML (0) PDF (2662 KB) (0)

    肥胖症近年来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使患者获得较好预后,但其手术治疗后仍有复发风险。现有针对肥胖症患者经袖状胃切除术后体重反弹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综述肥胖症患者袖状胃切除术后体重反弹的研究现状,从解剖因素、激素因素、运动、心理状态、术前减重措施与术后体重减轻程度等多方面总结复发高危因素,对现有的复发预测模型进行评价,以期为广大临床医生对于肥胖症的治疗提供参考与借鉴。

  • 4.
    保乳术和改良根治术后行新辅助化疗对三阴性乳腺癌血清标志物影响
    杨娜, 胡刚, 潘越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345-34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30.
    摘要 (11) HTML (0) PDF (2660 KB) (0)

    目的

    对比新辅助化疗分别联合保乳术或改良根治术治疗对三阴性乳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106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50例,新辅助化疗+改良根治术)和研究组(n=56例,新辅助化疗+保乳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复发和转移率,评价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乳房美观效果。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水平均降低,且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和转移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乳房美观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或改良根治术治疗三阴性乳腺癌均可取得明显的效果,其中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可降低并发症,提升乳房美观效果。

  • 5.
    微波消融与TOET治疗T1N0M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效果比较
    李云龙, 夏旭良, 刘伟, 江志强, 唐立, 刘凯, 刘昊中, 张思远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341-34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29.
    摘要 (11) HTML (0) PDF (2671 KB) (0)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MWA)与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TOET)治疗T1N0M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3年7月215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MWA组(n=110例,接受MWA)和TOET组(n=105例,接受TOET)。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TOET组相比,MWA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术后3h、12h、24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更低(P<0.05);术后7d与TOET组比较,MWA组患者血钙、甲状旁腺激素(PTH)更高(P<0.05);TOET组与MW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MWA组局部复发3例,TOET组局部复发0例,两组患者局部复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MWA和TOET治疗T1N0M0期PTC各有优势,前者在微创方面更具优势,但其在复发方面不及TOET,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6.
    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朱宗恒, 张志火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337-340.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28.
    摘要 (10) HTML (1) PDF (2692 KB) (0)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CLNs)转移的危险因素,构建Cont-CLNs转移的预测模型,为PTC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选取116例接受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CLNs)清扫术的PTC患者临床及超声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Cont-CLNs转移组和非转移组。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ont-CLNs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构建Cont-CLNs转移的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该模型的诊断效能。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16例PTC患者中有31例(26.7%)发生Cont-CLNs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肿瘤大小、包膜侵犯、患侧CLNs转移、颈中线淋巴结转移及微钙化是影响Cont-CLNs发生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构建Cont-CLNs转移的回归预测模型,显示该模型预测Cont-CLNs转移的AUC值为0.816(0.697-0.902),拟合优度良好,预测值与实际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结论

    男性、肿瘤≥2cm及发生包膜侵犯、患侧CLNs转移、颈中线淋巴结转移、微钙化是PTC患者发生Cont-CLNs转移的危险因素。

  • 7.
    cN0峡部偏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预测模型
    袁强, 张华宇, 闫璋哲, 朱含放, 陈光, 孙亮, 吕远, 陈纲, 赵锁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333-336.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27.
    摘要 (16) HTML (0) PDF (2677 KB) (0)

    目的

    基于肿瘤位置,分析cN0峡部偏侧孤立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危险因素并构建术前预测模型,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初次接受手术治疗的163例孤立性cN0峡部偏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评估患者同侧CLNM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

    峡部偏侧PTC患者同侧CLNM发生率为44.8%,同侧CLNM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42岁、肿瘤最大径≥10mm、纵横比≥1以及超声下甲状腺腺外侵犯;预测峡部偏侧PTC同侧CLNM列线图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4(95%CI,0.748~0.880),经200次10折交叉验证后平均AUC为0.802(95%CI,0.787~0.817)。

    结论

    基于峡部偏侧PTC患者同侧CLNM风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作为术前评估CLNM的有效工具,为外科医生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提供借鉴。

  • 8.
    内镜下经乳晕径路实施单侧甲状腺癌手术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分析
    翟耀君, 李丕嵩, 赵宏卿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329-332.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26.
    摘要 (13) HTML (1) PDF (2660 KB) (0)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乳晕径路实施单侧甲状腺癌手术的治疗优势及其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在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66例甲状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采用经乳晕径路下单侧甲状腺癌手术)和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每组患者各33例。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显著增加,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三碘甲状腺氨酸(T3)、四碘甲状腺氨酸(T4)水平降低,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升高,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内镜经乳晕径路手术治疗单侧甲状腺癌患者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和住院时间,未对甲状腺功能造成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 9.
    两种不同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肿瘤的临床比较
    李健雄, 周江, 李涛, 乔培宇, 汤鑫, 董明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325-32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25.
    摘要 (15) HTML (1) PDF (2665 KB) (0)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肿瘤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受保脾胰体尾切除术的87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Kimura组(n=44例)和Warshaw组(n=43例)。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围手术期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期间复发率、再次手术情况等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Kimura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Warshaw组(P<0.05),术中失血量、肛门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mura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Warshaw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d CD3+、CD4+、CD4+/CD8+较术前均降低,但Kimura组高于Warshaw组(P<0.05);Kimur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2/44)低于Warshaw组20.9%(9/43)(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复发、再次手术情况。

    结论

    两种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肿瘤均可获得理想疗效,而相对于Warshaw术式,Kimura术式虽手术时间较长,但可避免术后免疫功能大幅下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 10.
    老年患者开放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与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研究
    南李刚, 王君妍, 武曦, 伍晓晶, 梁姣, 关蕾, 段降龙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321-32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24.
    摘要 (16) HTML (0) PDF (2838 KB) (1)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开放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与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研究。

    方法

    选取 2015年1月至 2017年11月行手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233例,按照术式不同分为开放手术组(n=117例)和腔镜手术组(n=116例)。使用 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围手术期各项指标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开放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和住院费用较腔镜手术组患者明显缩短或减少(P<0.05)。开放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谵妄、肠麻痹和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低于腔镜手术组患者(P<0.05)。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手术时间≥100min、腔镜手术方式是影响术后远期肠梗阻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腔镜手术方式不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开放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更适宜老年患者,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修补效果等同于腔镜手术,且经济,易于掌握,适合基层医疗机构推广。

  • 11.
    不同路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近中期疗效比较
    曾繁利, 齐秩凯, 杨贺庆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317-320.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23.
    摘要 (16) HTML (0) PDF (2661 KB) (0)

    目的

    探究不同路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近中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150例接受LC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路径不同分为改良组与传统组,传统组行常规顺行性切除方法(n=75例),改良组行循“A-B-D”路径切除(n=75例)。采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围手术期各项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述,行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中转开腹率等计数资料[例(%)]表述,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改良组患者中转开腹率、术中胆管损伤率分别为(2.7%、2.7%)明显低于传统组(12.0%、13.3%)(P<0.05);两组患者腹腔感染、胆瘘以及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残余结石伴胆囊炎发生率(2.7%)明显低于传统组(13.3%)(P<0.05)。

    结论

    相较于常规顺行性切除,循“A-B-D”路径能有效降低LC患者胆管损伤率、中转开腹率与残余结石伴胆囊炎发生率。

  • 12.
    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赵敏, 韩加刚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313-316.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22.
    摘要 (12) HTML (0) PDF (2662 KB) (4)

    目的

    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升支)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手术应激反应及肛门功能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98例患者资料,其中保留左结肠动脉50例患者(观察组),未保留左结肠动脉48例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1d、7d手术应激反应;术前、术后1个月肛门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处理数据,手术指标、手术应激、肛门功能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术后1d,观察组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7d,两组Cor、E、NE水平较术后1d下降(P<0.05);且两组Cor、E、N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评分较术前上升,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肛管静息压(RP)、肛管最大收缩压(MSP)较术前下降,但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保留左结肠动脉(升支)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可促进肛门功能恢复,疗效确切,但手术时间长,可一定程度增加手术应激反应。

  • 13.
    进展期右半结肠癌CME+D3根治术中不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临床研究
    徐伯群, 单留群, 高志慧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309-312.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21.
    摘要 (12) HTML (1) PDF (2694 KB) (0)

    目的

    探究以肠系膜上动脉(SMA)为内侧界的CME+D3根治术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62例进展期右半结肠癌行CME+D3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1例)和观察组(n=31例),对照组以肠系膜上静脉(SMV)左缘为淋巴结清扫内侧界,观察组以肠系膜上动脉(SMA)左缘为淋巴结清扫内侧界。应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围手术期指标、术后病理情况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情况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肿瘤直径与肿瘤分化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引流管放置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淋巴结阳性数量与淋巴结清扫总数均多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4% vs. 6.5%,P>0.05);术后2年随访,两组患者累积总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1% vs. 93.5%,Log-Rankχ2=0.675,P>0.05);观察组患者累积无复发转移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0.3% vs. 64.5%,Log-Rankχ2=5.453,P<0.05)。

    结论

    针对进展期右半结肠癌患者,实施CME+D3根治术时,以肠系膜上动脉(SMA)左缘作为淋巴结清扫的内侧界限,可提高淋巴结清扫质量,对提高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 15.
    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ISR手术难度的骨盆影像解剖学研究
    陈亮亮, 郭磊, 刘文思, 金从稳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305-30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20.
    摘要 (16) HTML (0) PDF (3135 KB) (0)

    目的

    研究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括约肌间超低位直肠切除术(ISR)难度的骨盆影像解剖学。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4年1月行腹腔镜下ISR的101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资料。根据手术难度评分,分为高难度组41例,低难度组60例。SPSS 22.0分析数据。围手术期各项指标、骨盆测量数据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淋巴结清扫数目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合并基础病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手术难度的因素。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分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难度组较低难度组在骶尾弧长SL(t=9.832,P=0.000)、骨盆出口前后径ADPO(t=-4.470,P=0.000)、骨盆入口前后径ADPE(t=-3.095,P=0.030)、中骨盆前后径ADMP(t=-3.442,P=0.000)、耻骨联合上下径SPD(t=-4.156,P=0.000)、坐骨结节间径IID(t=-2.043,P=0.044)指标比较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中骨盆前后径ADMP,坐骨结节间径IID为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ISR的独立保护因素;骶尾弧长SL,男性骨盆特征为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IS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CT三维重建骨盆测量可预测手术难度,其中中骨盆前后径、坐骨结节间径越短,骶尾弧长越长,超低位直肠癌ISR手术难度越高。

  • 16.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联合胃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手术中管理
    殷萍, 钟文涛, 张杰, 苏惠, 李娜, 王筱君, 杜峻峰, 郝雪梅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302-30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19.
    摘要 (13) HTML (0) PDF (2676 KB) (2)

    目的

    总结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联合胃镜胃间质瘤手术的术中管理要点,为手术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联合胃镜胃间质瘤切除手术,从手术方法、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四个方面归纳总结。

    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肿瘤实现 R0 切除,术后患者安全返回病房。

    结论

    机器人手术系统操作灵活、精细,术野清晰。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联合胃镜胃间质瘤切除术创伤小、精准度高,能最大程度保留正常组织,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 17.
    结肠癌根治术与CME对结肠癌患者血清miR-21、miR-25-3p表达的影响比较
    钱征, 吴泉霖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298-30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18.
    摘要 (10) HTML (0) PDF (2663 KB) (0)

    目的

    探究结肠癌根治术与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对结肠癌患者血清miR-21、miR-25-3p表达的影响比较。

    方法

    纳入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Ⅰ-Ⅲ期结肠癌患者,根据接受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根治组(接受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和CME组(接受腹腔镜下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经倾向性匹配评分排除基线资料混杂因素影响,最终根治组与CME组各获得75例基线资料可比的患者。利用SPSS 27.0软件分析数据,并发症等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取χ2检验;肠管切除长度、miR-21及miR-25-3p表达量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P<0.05即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CME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根治组(P<0.05),引流管拔除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根治组(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显著多于根治组(P<0.05),而两组的手术时间及肠管切除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CME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根治组(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miR-21及miR-25-3p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CME组显著低于根治组(P<0.05);通过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累积总生存率(100.0% vs. 98.7%)及累积无疾病进展生存率(97.3% vs. 90.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较于结肠癌根治术,CME治疗结肠癌更利于患者恢复,且并发症少,可有效降低潜在癌症转移风险,术后短期预后效果较好,值得推荐。

  • 18.
    三种手术策略在结直肠癌并肠梗阻中的临床观察
    杜升兰, 张刘平, 肖燕玲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294-297.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17.
    摘要 (14) HTML (0) PDF (2668 KB) (0)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采用三种手术方式(支架置入+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术中肠腔灌洗、支架置入+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胃肠功能指标及炎症指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108例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采用支架置入+腹腔镜手术,n=39例)、B组(采用开腹手术+术中肠腔灌洗,n=34例)和C组(采用支架置入+开腹手术,n=35例)。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手术指标及炎症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B、C组术中出血量高于A组(P<0.05),B、C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长于A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4周糖类抗原125(CA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明显下降(P<0.05),但三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后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VI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B、C组患者LMR、胃动素、VIP低于A组(P<0.05),TNF-α、IL-6水平高于A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A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

    结论

    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采用支架置入+腹腔镜手术能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和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术后恢复。

  • 19.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残胃胸内吻合治疗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近期疗效分析
    施浩, 冯晨明, 解曙哲, 刘俊杰, 赵强, 韩超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290-293.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16.
    摘要 (14) HTML (0) PDF (3727 KB) (0)

    目的

    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残胃胸内吻合手术治疗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近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4月33例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围手术期指标、胃食管反流病(GERD)量表评分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配对t检验;术后并发症分级采用Clavien-Dindo 分级系统评估,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3例患者均完成胸腹腔镜联合食管残胃胸内吻合术。手术时间(262.3±37.3)min,术中出血量(178.8±111.8)ml,术后住院时间(11.4±3.6)d。2(6.1%)例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3.0%)例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均为Clavien-DindoⅡ级,经抗炎、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治愈。所有患者术后切缘均为阴性,无吻合口狭窄,无吻合口出血及死亡。

    结论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残胃胸内吻合手术在SiewertⅡ型AEG的治疗中安全可行,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20.
    不同吻合术对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影响
    李玉庆, 王刚, 李强, 李云川, 杜明新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286-289.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15.
    摘要 (13) HTML (0) PDF (2678 KB) (0)

    目的

    探究不同吻合术对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至2023年4 月110例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资料,根据吻合方式不同分为非离断组(行非离断Roux-en-Y吻合)与毕Ⅱ组(行BillrothⅡ+ Braun吻合),倾向性匹配排除基线资料混杂因素,两组各得55例患者。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术后并发症、反流情况等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围手术期指标、肠道屏障指标、生存期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非离断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毕Ⅱ组(P<0.05);非离断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6%)与毕Ⅱ组(1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肠道屏障功能指标两组患者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水平显著提高(P<0.05),且非离断组显著高于毕Ⅱ组(P<0.05);非离断组患者胆汁反流及反流性胃炎情况显著优于毕Ⅱ组(P<0.05);随访1年,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Log-Rankχ2=0.529,P=0.467),两组患者总生存期(OS)(Log-Rankχ2=0.339,P=0.5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非离断Roux-en-Y吻合与BillrothⅡ+ Braun吻合术均可有效重建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消化道,非离断Roux-en-Y吻合在改善胃肠道功能、抗反流等方面更具优势。

  • 21.
    基于黑色素瘤相关抗原A6在胃癌转移与预后的作用机制研究
    李鹏, 刘光世, 李涛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282-28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14.
    摘要 (13) HTML (1) PDF (4070 KB) (0)

    目的

    探究基于黑色素瘤相关抗原A6(MAGEA6)在胃癌转移与预后的作用机制。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102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进行MAGEA6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应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比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MAGEA6表达的差异,分析MAGEA6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术后进行3年随访,分析预后生存状况,通过COX分析预后生存影响因素,并通过Kaplan-Meier曲线分析MAGEA6不同表达胃癌患者生存状况。

    结果

    胃癌组MAGEA6评分、MAGEA6高表达较癌旁组织组更高(P<0.05)。MAGEA6表达均与年龄、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P<0.05)。对胃癌患者进行3年随访,无失访病例,死亡36例(35.3%),生存时间为(32.43±5.27)个月。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TNM分期(Ⅲ-Ⅳ)、分化程度(低分化)、淋巴结转移、MAGEA6高表达是降低预后生存相关因素(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AGEA6低表达总生存情况优于MAGEA6高表达(P<0.05)。

    结论

    胃癌组织中MAGEA6高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密切相关,患者术后生存更差,MAGEA6表达状况可作为临床胃癌预后观察指标。

  • 22.
    ERAS理念下的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刘伟博, 李林, 张玉斌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278-28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13.
    摘要 (14) HTML (0) PDF (2665 KB) (0)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的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ESS)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11月120例行LESS的胆囊良性疾病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60例)和观察组(n=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围手术期处理+LESS,观察组患者采取ERAS理念+LESS。使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血清应激指标、术后疼痛评定量表(NRS)分值、围手术期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d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C反应蛋白(CRP)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h、12h、24h和48h的NRS分值比较,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排气恢复、首次进食、住院时间及术中、术后输液量比较,观察组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人数占比3.3%低于对照组15.0%(P<0.05)。

    结论

    在LESS围手术期中采取ERAS理念下的干预管理,能减小患者手术应激及炎症反应,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康复,减少不必要输液,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干预效果显著。

  • 23.
    腹腔镜近端胃切除不同消化道重建围手术期安全性及抗反流效果研究
    马海龙, 吴少锋, 王茂, 陈学锋, 代引海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274-277.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12.
    摘要 (13) HTML (0) PDF (2664 KB) (0)

    目的

    研究腹腔镜近端胃切除不同消化道重建围手术期安全性及抗反流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61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31例)和对照组(n=30例),观察组消化道重建行改良单肌瓣吻合,对照组消化道重建行间置空肠吻合。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分析数据。所有数据均进行正态性检验。围手术期指标、食管动态PH监测指标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61例患者顺利完成完全近端胃癌切除术,无中转开腹。观察组消化道重建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观察组PH<4反流次数、PH<4时间百分比、最长反流时间、反流持续时间>5 min次数、Biox-Ocho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 vs.20.0%,P>0.05)。

    结论

    在近端胃切除术中行改良单肌瓣吻合与间置空肠吻合,总体上安全可行,但改良单肌瓣吻合操作简单,抗反流效果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 24.
    不同食管空肠重建方法在胃癌患者TLTG术食管空肠吻合术中的应用对比
    申昌军, 刘文奇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270-273.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11.
    摘要 (13) HTML (0) PDF (2660 KB) (0)

    目的

    对比不同食管空肠重建方法在胃癌患者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TLTG)术食管空肠吻合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150例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食管空肠重建方法不同分为反穿刺组(n=75例)与Overlap组(n=75例),其中反穿刺组予以反穿刺法进行食管空肠重建,Overlap组予以Overlap法进行食管空肠重建,采用倾向性匹配评分法排除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混杂因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吻合时间、肿瘤上缘至食管切线距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恢复情况(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流质饮食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上缘至食管切线距离及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反穿刺组吻合时间、住院费用显著低于Overlap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反穿刺法与Overlap法在胃癌患者TLTG术食管空肠吻合术中均安全可靠,但反穿刺法术式吻合时间更短,患者住院费用更低,可依据患者情况酌情选择合适术式。

  • 25.
    不同淋巴结清扫术在No.16淋巴结局限性转移的局部进展期胃癌中的临床研究
    汪志翔, 何战洋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266-269.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10.
    摘要 (11) HTML (0) PDF (2686 KB) (0)

    目的

    研究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N0.16淋巴结清扫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医院收治的局部进展期胃癌(LAGC)患者84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2例)和对照组(n=42例),观察组实施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N0.16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两组患者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用χ2检验;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等级资料以频数表示,行秩和检验。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图,Log-Rank检验两组患者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及淋巴结清扫阳性数目更多(P<0.05);术后2年,观察组患者累积无病生存率高于对照组(92.9% vs. 76.2%,Log-Rank χ2=5.098,P<0.05)。观察组患者累积总生存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 vs.88.1%,Log-Rank χ2=1.653,P>0.05)。

    结论

    发生No.16淋巴结局限性转移的LAGC患者行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No.16淋巴结清扫,可有效提高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提高患者术后无病生存率,但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

  • 26.
    基于膜解剖的完整系膜切除+D2根治术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李华志, 孙海涛, 曹广, 张雅静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262-265.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09.
    摘要 (12) HTML (0) PDF (2665 KB) (0)

    目的

    探讨基于膜解剖的完整系膜切除+D2根治术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2月17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病例资料,依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单纯接受D2根治性手术,n=86例)和观察组(接受基于膜解剖的完整系膜切除+D2根治术,n=89例)。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处理数据,围手术期指标、胃肠功能指标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统计进展期胃癌复发风险函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较对照组多,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术后7d,两组患者胃动素、胃泌素水平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二胺氧化酶(DAO)水平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6.7% vs.16.3%,P=0.047);观察组患者复发中位时间7.5(5.8,9.5)个月低于对照组6.5(5.0,9.3)个月(P=0.046)。

    结论

    将基于膜解剖的完整系膜切除+D2根治术应用于进展期胃癌患者中,术中出血量降低,淋巴结清扫数量提升,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且可降低胃癌复发风险,应用效果好。

  • 27.
    基于CT三维可视化技术的个体化肝分段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盛海涛, 窦明睿, 王俊杰, 修小龙, 杨建茂, 董长城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258-26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08.
    摘要 (13) HTML (1) PDF (3098 KB) (1)

    目的

    讨论运用CT三维可视化技术实施个体化肝分段对解剖性肝切除术(LALR)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62例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患者各3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LALR。观察组患者在术前接受基于CT的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个体化肝分段手术规划;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确定手术范围。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围手术期各项指标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指标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患者预计肝脏切除体积、实际切除体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输血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 vs.22.6%,P>0.05);术后6~18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对照组失访率为9.7%,观察组失访率为3.2%,观察组肿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0.0% vs. 21.4%,P<0.05)。

    结论

    在LALR术中,采用基于CT的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个性化肝分段的术前规划,有助于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提高手术的准确度,并有助于降低肿瘤复发风险。

  • 28.
    不同入路下腹腔镜解剖性肝脏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对比
    卢超, 陈波, 邢志祥, 周鹏, 王帅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254-257.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07.
    摘要 (10) HTML (0) PDF (2660 KB) (0)

    目的

    对比沿肝静脉主干入路与传统入路下腹腔镜解剖性肝脏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确诊并接受腹腔镜解剖性肝脏切除术的112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肝静脉组(n=56例,经肝静脉主干入路)和传统组(n=56例,经传统入路)。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处理数据,围手术期指标、肝功能指标等计量资料以(±s)描述,组内行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行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描述,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肝静脉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P<0.05);术后7d,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较术前升高,但肝静脉组低于传统组(P<0.05);传统组与肝静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2.5% vs. 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肝细胞癌患者采取沿肝静脉主干入路下腹腔镜解剖性肝脏切除术治疗,较传统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且能减少手术操作对肝功能的损伤,安全性好。

  • 29.
    7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高危因素Logistic分析
    钱小梅, 罗洪, 李智慧, 周代君, 李东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251-253.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06.
    摘要 (13) HTML (1) PDF (2651 KB) (1)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HBV)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3年7月76例HBV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设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84例HBV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HBV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研究组患者男性、年龄≥65岁、有肝癌家族史、有长期饮酒史、无抗病毒治疗、HBV-DNA定量>2×102 IU/m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差异因素纳入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65岁、有肝癌家族史、有长期饮酒史、无抗病毒治疗、HBV-DNA定量>2×102 IU/ml是HBV肝硬化并发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HBV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应对高危患者重点关注。

  • 30.
    术前免疫炎症指数及AFU水平对肝癌患者介入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研究
    王占奎, 陈治远, 孙闻晖, 杨庆玲, 杨小斌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3): 247-250.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46.2025.03.005.
    摘要 (14) HTML (1) PDF (2671 KB) (0)

    目的

    分析术前免疫炎症指数(SII)、α-L-岩藻糖苷酶(AFU)水平对肝癌患者介入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接受肝癌介入术112例患者,依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34例)和未复发组(n=78例)。将数据导入SPSS 22.0进行分析,SII、AFU水平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Spearman秩相关分析术前SII、AFU水平与肝癌患者介入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性;以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评价术前SII、AFU水平对肝癌患者介入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复发组患者术前SII、AFU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术前SII、AFU水平与肝癌患者介入术后早期复发呈正相关(r=0.331、0.306,P<0.05);ROC曲线显示,术前SII、AFU水平联合预测肝癌患者介入术后早期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7,灵敏度为94.12%,特异性为92.31%,联合预测效能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

    结论

    术前SII、AFU水平与肝癌患者介入术后早期复发密切相关,通过术前测定SII、AFU水平可为患者术后早期复发提供一定的预测价值。